巨人和阿里巴巴熾熱上市背后,是中國互聯網業過度關注前端應用而忽略技術投入,而與美國同行差距被進一步拉火的冷酷現實。
2007年11月,中國互聯網的玩家們幾乎集體陷入了資本市場帶來的“一晌貪歡”之中。阿里巴巴成為谷歌以來全球互聯網業規模最大的IPO公司;巨人一夜間擁有了40億美元的市值;騰訊市值一度突破150億美元;百度的股價則超過400美元……
看上去,至少中國網絡業已經發生了兩點質變:其一,隨著網絡游戲、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的地位穩固,這個行業已經有了幾根切實可靠的利潤支柱。其二,因國內選手的資金充沛,美國同行試圖靠“持久戰”在中國獲得一席之地的確越來越難了。
如此玫瑰色的現實,的確讓人振奮。就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雖然投資者總會懷疑,其320倍的市盈率是否是個泡沫,但中國網絡業內人士多么希望這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泡沫”??戾X網創始人關國光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就表示:“股價偏高和泡沫不是一個概念,泡沫與否應該看投資者的需求?!?/p>

但投資者的需求,終究取決于一個問題:這兩家公司的成長性。馬云們誠然可以將自己比喻為“下一家谷歌”,但接下來,他怎么實現谷歌一樣的成長性?谷歌的在2004~2006的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2.77、2.67和1.1倍。這是否意味著,阿里巴巴也要實現相應的利潤成長,才能被證明是一家不孚投資者眾望的互聯網公司?
上市次日,阿里巴巴股價旋即大跌17%,按照分析師們的預估,它甚至將持續走低。而巨人的股票在上市一周內,就一度跌破發行價。
再現“鼠標水泥”
判斷阿里巴巴的B2B電子商務的真實價值,仍要從阿里巴巴本身的商業模式講起:要知道,圍繞中小企業外貿交易的社區平臺始終就不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真正托起阿里巴巴B2B收入來源的,是“誠信通”和“中國供應商”這兩項產品一本質上,它們是關鍵字搜索、競價排名、廣告位和網頁宣傳等廣告收入模式的雜燴,而并非真正意義上“中小企業的eBay”,更遠非阿里巴巴在上市過程中自我包裝的概念,所謂“中國的谷歌”。
對此,阿里巴巴CFO蔡崇信有一個簡單的說法:只要中國4000萬家中小企業每天向公司支付1美元,阿里巴巴的年利潤很容易達到5億至10億美元之間。
“如果馬云對B2B足夠自信的話,為什么當初還要拿雅虎的錢呢?”互聯網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家反問。
關于B2B模式最大的擔憂,在行業內早有共識:這很可能成為搜索引擎,即百度和谷歌的下一個必爭之地。多年來、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以自己的平臺幫助國內的中小企業向海外推廣、銷售,很大程度上仍是因為國內的企業主們對互聯網仍認識不足?,F在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的單一價格為6萬元人民幣,其中也有1萬元用于購買搜索引擎的關鍵詞——當某天,中小企業主們發現,自己花錢在搜索引擎上做廣告性價比更好,阿里巴巴是否就會被舍棄?
當然,這是一個暫時仍難以被證實或被證偽的判斷。但今年10月底,谷歌大中華區已經在義烏2007小商品博覽會大力推廣其廣告關鍵詞系統AdWords。
也是基于這種擔心,業內人士普遍猜測,這次15億美元融資所得,很可能不會被投入于B2B業務,而是可能被用于發展B2C、C2C甚至進入傳統行業。
不可否認,200億美元市值始終是一個令業界側目的數字。即使不那么喜歡馬云的人士也表示,馬云的聰明之處在于,他非常巧妙的建立了外界對阿里巴巴的信任機制:在把自己宣傳為“中國的谷歌”后,他能夠找到一群重量級人物幫他“背書”,從早年的孫正義、楊致遠,到最近的郭臺銘乃至錢伯斯。知情人士對《環球企業家》透露,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阿里巴巴非執行董事兼CFO蔡崇信。
但多少令人擔心的另一面是:隨著阿里巴巴的火爆上市,這些“背書者”個人獲利已成定局,但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呢?
相比之下,史玉柱的居然沒有獲得太過狂熱的追捧,但他同樣面臨著可持續增長的問題。通過種種游戲設定,史能讓其用戶在更短時間內花更多的——2007年第二季度,《征途》的每用戶平均收入為176元,而盛大不過57.9元——問題是,賺快錢的方式終歸不多,而有資本在游戲上大筆消費的玩家在中國畢竟有限,史能否讓接下來的每部游戲都成為現金機器嗎?
“馬云、史玉柱和陳天橋都是傳統產業人做互聯網的成功”,雅虎中國前CEO謝文說,“但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一個時代變遷。以前是貿易式的,我生產點什么,看有多少人來買,以后會進入殖民地時代,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是圈一塊地,里面的居民交稅。”
阿里巴巴和巨人的確都讓人有今昔昨昔的時空錯位感:巨人的商業模式像是一家運轉有效的B2C公司,而阿里巴巴仍在通過電話銷售的方式推廣其“誠信通”和“中國供應商”——多么的“鼠標+水泥”。
網絡新鴻溝
在巨人和阿里巴巴們玫瑰色的資本景象背后,真正嚴肅的話題在于:至今仍推崇“鼠標+水泥”的商業模式,沉浸于“模仿”美國互聯網先驅者的創造,并致力于強調前端應用的中國互聯網業,還能沿著這樣一條道路走下去嗎?
換句話說,中國的互聯網玩家們究竟何時,才能在享受資本刺激帶來的歡樂同時,不用面臨成長性的指責和質疑?它們該從那些美國的創新同行那里學習些什么,又能學到些什么?
最近一次足夠量級的模仿秀,該是今年9月初網易將自己的郵箱系統升級為“無限量”,顯然,這是針對今年5月雅虎將其電子郵箱變為無窮大的一次呼應。但一個值得追問的話題是:對于雅虎和谷歌,大規模乃至無限量的郵箱,是將用戶鎖定,并對他們的郵件進行關鍵詞分析,配售廣告的一種方式——網易缺乏有效的搜索引擎和相應的廣告體系,如何將這一資產變現?接下來的疑問是:誰來復制一下Facebook的SocialGraph(人際圖景平臺),甚至谷歌最新推出的OpenSodal?顯然,對于“中國的Facebook”——校內網和占座網——建立一個類似的校園信息網絡并不太難。但超越“交友”的功能,利用一系列應用記錄并分析用戶的行為,最終實現準確有效的信息匹配,顯然在短時間內無法實現。
即使中國的創新領袖百度,也在不可避免的與其美國偶像拉開成長路徑。在百度悉心照料其社區產品時,Google正在重新定義互聯網: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競拍無線頻譜、乃至放一顆衛星到天上,以提升其Google Earth的實力。
以上的事例,無非是為了證明一個毋庸置疑但卻被刻意忽略的事實:中國互聯網業與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互聯網業之間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被拉大了。
像新浪模仿雅虎創造中國式門戶,百度模仿Google締造中國式搜索那樣,通過簡單的技術、商業模式和產品體驗拷貝即可取得關鍵性勝利,已經并非可能。百度當年通過為期數月的“閃電計劃”即可超越Google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優勢,而讓百度再次仿效Google組建一個開放的手機操作系統平臺,需要3年?還是5年?
令人尷尬的癥結在于:鮮有人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們在門戶、搜索、在線購物和社區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本地化”成功,幾乎是以忽略互聯網技術延伸與想象的可能性為代價的。為了抓住中國的本地用戶,那些中國互聯網業內領先的實踐者確實頗多心得,甚至創造出令人嘆服的商業模式和產品體驗(如無線增值、百度貼吧、騰訊QQ秀等),而在對于互聯網技術持續的鉆研和對未來的想象上,中國互聯網公司并未釋放出類似于它們對前端應用那樣的熱情。換句話說,在中國的網絡公司內部,對如何提升當下的流量和用戶數進行的探討,遠比探討一種“未來的產品或應用”要受到更多的鼓勵。
資本市場的熱情追捧過后,是否可以試著改變這種技術思考與前端應用“倒掛”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