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7月底的一天,法國的一家小客棧里,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永遠閉上了眼睛。在他的床頭,掛著月初剛剛創作的風景畫《麥田》。117年后,這幅絕筆之作遭遇了與它創作者生前同樣的命運——乏人問津與不被賞識。曾預計能以2800萬至3500萬美元高價拍出的《麥田》,在11月7日晚的索斯比紐約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卻未能成交。
當然,這份慘遭流拍或者未能達到預期估價的花名冊上,并不缺乏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同為后印象派大師的法國畫家高更。

然而,頗為無奈的是,與此同時,許多新作品卻在拍賣行中屢創佳績。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油畫作品《Bachelor Nurse》(2003年作)在英國著名的菲利浦斯拍賣行以50萬英鎊的價格拍出,而創作當年它在畫廊的成交價格僅為現在的五分之二。在今年佳士得倫敦晚間拍賣會上,南非藝術家馬樂尼·杜馬斯(Marl4ne Dumas)1992年的油畫作品《TheDance》以84萬英鎊成交,而3年前,這幅作品在紐約的賣出價格只有56萬美元。而中國當代藝術家楊少斌在3年前的佳士得香港拍賣會上曾以9萬港幣售出的,于2003年創作的油畫《新童話》,在今年的香港索斯比則拍出42萬港幣的好成績。
藝術市場的這種變化已經被紐約大學的梅建平和邁克爾摩西(Michael Moses)察覺,他們是美麗財產顧問的合伙人,也是梅摩指數的創始人。這個指數大致對從1925年到2007年春天的12000件重復拍賣品進行了比較。2007年7月1日,指數達到了13%,比90年代初上漲3倍多。“這說明當代藝術品市場明顯存有泡沫。”梅建平教授對《環球企業家》說。
從今年10月開始,市場降溫的趨勢也已經顯現:當期出售藝術品占拍賣總量的百分比并沒有上揚,其間也沒有出現任何令人興奮的新拍賣紀錄,只有幾個所謂二流藝術家的作品被賣出,大部分事先被人們寄予厚望的主要作品都沒有成交。這似乎是當代藝術市場走向健康、步入正軌的征兆。而戳破泡沫者,也許正是從今年夏天就開始折磨美國金融市場的次級債危機。
雖然目前為止,并沒有明顯跡象表明,信用危機、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以及美元的疲軟對當代藝術市場造成了顯著影響,但猶如蝴蝶效應,曾經因為股市的良好表現以及財富聚集效應,而熱衷于購買當代藝術品的眾多對沖基金經理們,眼下的業務卻遭遇了嚴重挫折。所以,他們目前需要關心的事情,遠比藝術品要多得多。
難道真如Hiseox保險集團藝術品負責區主席查爾斯·杜普林所說,“當代藝術品市場空前的繁榮已經到頭了”?
至少精明的拍賣行們還會努力地維持著這種“繁榮”。在這個非常時期,亞洲最好的拍賣行之一——香港佳士得在盡最大努力,減少經濟周期對藝術品市場的負面影響。它開始為某些潛在買家們提供特別服務,甚至會千里迢迢通過輪船或者飛機把油畫送達至一個有意向的出價人,以便其能夠很方便地近距離觀察作品。它還會指示專員們去尋求更多國外買家,包括那些從石油中獲取巨大財富后隨意買入藝術品的“plug holes”(特指實際不精通藝術作品,但發家于石油的“暴發戶”)。
索斯比全球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品聯合主席大衛·諾曼說,拍賣行注意力的這種轉移,意味著,傾向于本土投資的美國式購買方式已不再適用于全世界的買家,拍賣行的運作將更具“國際味”。
其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對于國際買家而言,無論從對藝術品國度的選擇,還是對藝術品本身不同形式的追求上,他們都會對主流和常規的文化領域外的作品表現出更多興趣。這也使中國當代藝術在國外受到熱捧,9月20日紐約索斯比秋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8幅中國當代畫家的作品成交價都超過了千萬人民幣大關,其中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以306.5萬美元高價拍出。10月13日在菲力蒲斯拍賣會上,曾梵志的《協和醫院三聯畫》更以553萬美元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