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各地廣大群眾正在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全社會興起了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熱潮。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化,人類對健康的理解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演進。從神靈主義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的本質,是由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構成,而人的健康也應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組成。因此,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成立的憲章中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處于完滿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將健康的外延擴展到了心理和社會健康上,由對自然生命的關注轉向對精神生命的關注,實現了健康概念的第一次轉向。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又在其健康的定義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內容,提出“健康還包含著道德標準符合其所處社會認可的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道德水平發展到較高階段”,進一步將社會健康的焦點轉向道德健康,使健康的內涵由對精神生命的關注指向對精神成長的提升,標志著健康概念的第二次轉向。由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到道德健康,健康概念的發展預示著我們對人類健康的關注應當以精神生命為核心,而關注精神成長則成為人類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視界。
道德健康新概念
道德修養,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思想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古人把為人處事的經驗和教訓,總結為人處事的準則,流傳并且教育后代,使人以同一種規則準則要求自己,衡量別人,慢慢形成了所謂的道德標準。這種確定下來的標準,絕大多數仍然符合現在社會的要求,甚至更加需要。WHO把道德修養納入健康的范疇,認為健康不僅涉及人的體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這里,道德健康基本可以做如下的描述:健康者履行應盡的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榮譽與恥辱等是非觀念,能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來約束自己,以此獲得心地踏實、心境平和,并產生一種價值感和崇高感,以道德健康促進整個身心健康。
道德健康的主要內容有二。一是義務感、良心感直接構成道德健康。良心是在履行應盡的義務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如果一個人不履行應盡的義務,違背自己的良心,產生一種內疚感、慚愧感,就會在生理上、心理上出現大致相同的體驗,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自己一貫良心的行為結果,便會產生一種道德崇高感,心情愉快,容易促進身心健康。二是人道主義行為直接體現道德健康。人道主義特別強調的是對普通人的尊重和關心,因為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弱者等,他們的利益是最容易受到漠視的。欺侮普通人要受到更嚴厲的人道主義譴責,會使這樣的人心緒不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身心健康。而對普通人以人道主義的關懷與幫助是可敬的。這種行道義、關心弱者的行為,會使人有一種崇高感,也會給人一種身心、境界高尚的自豪感。這種道德健康直接促進和帶來身心健康。因此,道德健康應該成為當前社會文明和健康的重要話題,引起我們的關注,從這個視角加強認識,從而提高道德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道德敗壞損害健康
把道德健康納入健康的大范圍,是具有其科學依據的。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日:“大德必得其壽”。醫學家、養生家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足見養生須先養德,養德有益于健康長壽。現代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經長期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卷入腐敗行為的人,不僅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時也摧殘了自己的身心,容易患許多疾病,并認為腐敗行為是致人早逝的“催化劑”。巴西學者阿塞托·馬丁斯曾對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種貪污、受賄罪的官員與同樣數日的廉潔官員進行比較,發現前者中因生病而死亡的占60%,而后者只占16%。由此得出結論:廉潔有助長壽。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有悖于道德準則的人,同其胡作非為必然會導致精神緊張、恐懼、內疚等等不良心態。而過度的擔心害怕,強烈而持久的緊張狀態,可通過壓抑中樞神經,使全身的新陳代謝處于一種抑制狀態,腎上腺、甲狀腺等腺體的分泌量減少,機體生理功能發生紊亂,免疫功能減退,使吞噬細胞作用減弱,抗體及干擾素生成減少,免疫功能發生障礙,以致引發各種疾病。尤其是心臟病人在恐懼、緊張情緒下可導致心律失常,甚至發生心室震顫而死亡。近來一些醫學家還發現,人在精神緊張時,體內肌肉的細胞分子排列會遭到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其破壞過程往往是瞬間的,而恢復過程則需要很長時間。日本醫學家伊藤新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恐懼、緊張的情緒只要持續一周以上,體內免疫球蛋白A血清素就會明顯減少,體內多種酶的生物活性水平就會顯著降低,從而使人體的生理代謝紊亂,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疾病叢生。另外,不道德的人處于緊張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一方面可直接引起血壓升高,同時也可促進脂肪加速分解,使血液內游離脂肪酸含量增加,如果游離脂肪酸超過機體代謝的需要,多余的就會通過肝臟轉化為甘油二脂,它們沉積在動脈內膜上,形成動脈硬化斑,而交感神經興奮還可以使血糖升高,加速動脈硬化。這些變化是構成腦血管病和冠心病的重要原因。
修身養性促健康
《道德經》上說,道德是祛病強身的靈丹,道德是福祿壽禧的資糧,道德是消除煩惱的甘露,道德是通往快樂的橋梁,道德是能量智慧的源泉,道德是一切成就的保障。品性善良、心地坦蕩,遇事出于公心的人心理平衡,而良好的心理狀態能促進人體內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類和乙酰膽堿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的抗病力,促進健康長壽。
當前,我國正在開展全民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我們應當充分認識這次教育的重要性,通過一個個扎實具體的行動,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為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添磚加瓦”。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這也是在為自己的健康積蓄力量。一個人只有自覺注重自己的道德健康,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實現心理健康,進而實現身心的全面健康。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呢?
首先,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準則,努力學習先進的道德理論,提高修養的道德認知水平,分清正確的價值觀和錯誤的價值觀,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其次,要經常在內心省察自己的言行,對照道德標準,堅持正確的,及時改正錯誤的。如果只學習而不內省,學習的道德知識便會束之高閣,難以產生品德上的提高。只有內省而不學習,便如井底之蛙,不可能獲得新的道德認識,也難以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再次,要立足當前,循序漸進。“勿以善小而不為”才能積成人善。這就是古人荀子講的“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加強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形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感情和行為習慣。另外,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是我們的操守建設者。家庭美德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系,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讓我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
記得有位詩人這樣說過:“每天照一照鏡子,看看鏡框中的那個人,如果你感到害怕,那么你一定有愧在心;如果你感到自豪,那么你就做了一天真正高尚的你。”為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每天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道德修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