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t becomes a fact that enormous hedge funds are brought out by the sub-primary loan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et hurt, when the wallets of the best brains on the Wall Street or in the London City are bound to shrink sharply, how the art market will be influenced? Once it radiates, will the financial crisis stagnate the crazy shopping trend of artworks? How big will be the influence of hedge fund on art market? There is no definite answer. However, what is definite is that a real challenge is waiting for the global art market in this autumn and winter of 2007.

當房次貸危機在美國爆發之初,人們都沒有表示出太多的憂慮。事實是近年來的景氣與繁榮,使得整個市場沉浸在過于樂觀和自信的氛圍之中。然而事情的后期發展則出乎人們的意料,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一些與房次貸危機直接相關的金融投資機構,美國投行中的明星企業高盛公司,對外披露的信息稱它虧損了1.8億美元,占其自身價值的1/3,美國的貝爾斯登公司同樣因為損失慘重,以至于不得不對外尋求合作,而中國中信銀行已于10月22日與之達成交叉持股計劃,資金總額涉及20億美元。接下來的“倒霉蛋”則是銀行系統,房次貸讓美國最大的信貸銀行考特懷德(Countywide)損失巨大,其股票評級急劇下降,分析師們已經將其定性為必須拋售的股票之列。而由此衍生的銀行信用危機正在逐步蔓延為社會性的危機,9月英國第五大按揭銀行北石(Northern Rock)爆發了擠兌危機,數以千計的儲戶對該銀行發起可怕的攻擊,這一事件成為社會公眾對目前經濟已經失去信心的明確信號。
雖然美國與英國的中央銀行以及相關決策機構以最快的反應去應對市場的混亂,譬如美聯儲的降息、英國央行對相關銀行的大量注資等等,但是進入10月以來市場人士對于事情的后續發展已經變得神經緊張,因為8月、9月這兩個月對于大多數的西方金融市場來說無疑是糟糕透了,而在分析家看來危機還沒有完全度過,“就像最近在英國發生的北石擠兌事件,如果人們失去了信心,市場只有衰退一條路可走”,對后市看淡的分析家們如是說。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的市場都會面對相同的危機。那么現在關鍵的問題是,近期的金融危機會對藝術品市場產生如何的影響,以及受到這種影響的程度會有多大?
要對宏觀經濟與專業市場間關系做出某種明確的回答絕非易事。
一種觀點認為,雖然兩者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但是投資市場的即時波動與藝術品市場行情之間的關系仍具有某種非必然的聯系,因為藝術品市場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高端市場,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是拿閑錢來投入其中,這一特性有效地維持著藝術品市場的穩定性,此外這一觀點還認為當經濟總體出現即時波動之時,其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會具有某種“后滯性”,也就是說當經濟總體出現向下滑坡的時候,藝術品市場的行情仍會在一段時間內呈現慣性的增長,即所謂的“翹尾巴”的效應。
然而與之相反的另一種觀點卻認為,在自2002年以來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新一波行情中,從參與者的廣泛性到操作層面的復雜性等各個方面已經使得當今的藝術品市場與早先的情況大相徑庭,其顯著的特征就是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接近于一般意義上的投資型市場,這種屬性的根本性變化,也決定了其與經濟總體尤其是投資市場間的關聯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英國《Financial Times》的相關數據支持了這一觀點:“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藝術市場與股票市場的關系度指數只有0.1,而截至到2007年7月的過去五年內,這個指數已經上升到0.48。”①在這篇文章中,FT的觀察家們也敏感地看到了一個事實:“在本周,奢侈品股票價格已大幅降低,比如蒂芙尼的股票價格便下跌了10%”。由此他們認為“有充分的理由讓我們對當下藝術市場保持謹慎”,因為大量的投資者已經進入到了藝術品市場,而一旦我們放松警惕,那么“如同1990年日本買家所做的那樣,其所引起了80年代末藝術市場的過度繁榮,也將隨著經濟危機的出現而泡沫破滅,以至于最終出現一潰千里的局面。”②
事實是當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這一波行情愈演愈烈的時候,當藝術品的價格像乘著火箭不斷竄升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從藝術價值或者市場內在的角度去找尋任何的恰當答案,對于投資者而言趨勢投資也已經取代了價值投資,只要后市還有上漲的空間,那么現在就是入市的根據。正如梁小民概括的那樣,“把藝術品作為收藏和作為投資是有很大區別的。當作為收藏時考慮的是個人愛好和藝術及歷史價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當作為投資時考慮的大多不是自己的愛好,而是別人的愛好,不是它的歷史或是其它的價值,而是未來的市場價值,買別人喜歡的東西。”③作為經典案例的就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他一生成功地進行了藝術品的投資,他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投資于預期有人會以更高的價格買走的藝術品。另一位經濟學家馬爾基爾把這個原則概括為“后來者理論”(Theory of Great Fool),因此藝術投資的成功關鍵是有沒有你的“后來者”,而不是這件藝術品本身的歷史價值和現有價格。④那么“后來者”還有嗎?這一點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后市發展或許就顯得更為至關重要了。
英國《ArtTactic》的一份調研報告或許可以部分回答這個問題。2007年5月《ArtTactic》關于藝術市場信心度的調查已經顯示出人們的態度正在發生著某種顯見的變化:盡管信心度仍然很高,但25%的被調查者態度已經從2006年11月的“積極”轉變為2007年5月的“中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藝術市場中的高價感到不安;而另一個發生變化的跡象是,人們對于“風險壓力”與“投資壓力”的認識指數已經上升了20%和15%,“這表明藝術市場中的‘賭博’氣氛正變得越來越濃重”。⑤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便存在著“后來者”,但是他們的入市信心已經正在動搖,而“風險壓力”和“投資壓力”的增加會讓他們的投資行為變得更加得謹慎小心。

如果“后來者”變得謹慎小心,那么已經入場的投資人能不能維持藝術品的高價運行呢?由Hannahgrove網站提供的《The New Jet Set》報告中的數據表明,在擁有私人飛機的全球富豪中,每年平均用以藝術品收藏的支出已經達到了174.6萬美元,遠遠超過他們在其它奢侈性消費列項中的平均數額。⑥而2006年11月的《紐約時報》針對294位平均身價在600萬美元的華爾街精英的個人消費所作出的《Prince Associates》調查報告,也揭示出一個驚人的事實:在購買藝術品上的平均花費高達399萬美元,是他們在其他方面消費的十倍乃至幾十倍,而僅僅他們這些人,每年在藝術品上的消費累計則已經達到了11億美元。全球著名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以及菲利普的資深專家也披露出同樣的信息:“全球的超級富豪已經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常客,他們正和金融界的新貴一起不斷推高了藝術品的當今價格。”來自倫敦的市場專家也認為目前市場所形成的高價,就是“老錢”(Old Money)與“新錢”(New Money)共同作用的結果。
事實是當房次貸所引發的大量對沖基金與金融機構受損變成事實之后,當紐約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精英們的錢包今年注定要急劇縮水之后,情況又將如何?或許事態的發展將會變得更糟,來自倫敦金融城的消息稱規模性的裁員現象已經出現并且變得不可挽回,而一旦金融危機開始輻射,倫敦地區的投資銀行將會裁掉10%-15%的員工。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到對藝術品的瘋狂購買?對沖基金對藝術市場的影響力有多大?現在還沒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2007年的秋冬之際全球藝術品市場將會面對真正的考驗。
本文得到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丁書哲的幫助。
1,“More art than science”,英國《Financial Times》,2007年11月10日-11日周末版。
2,同上。
3,梁小民,“收藏中的經濟學思考”,
《周末畫報》,2007年。
4,同上。
5,英國《ArtTactic》,2007年11月7日。
6,資料來自北京《新京報》2006年8月24日B16版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