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報告 Institution Reports]
近年來,中國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紀錄。海外機構對中國政府的經濟成就評價很高,對“十七大”之后中國經濟的走勢仍然看好。

同時,機構對諸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十分關心,認為中國金融和投資體系改革尚未完成,積累的弊病較多。政治局注入新鮮血液后,專家認為這些矛盾有望得到緩解。對于“科學發展觀”的意義,機構也給了很高評價,認為這是中國由單純強調經濟增長轉向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還將改變中國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標準。
機構認為,中國當前的發展現狀和運行軌跡,與上世紀70年代的韓國、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很相似。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高級研究員蓋保德提到了中國經濟自改革以來迅速推進的結構變化和近期推行的一系列根本性措施,比如農村經濟集體化、部分經濟部門私有化、城市經濟市場化、人口城市化、稅收系統現代化,以及大量基礎設施的建造。
現在,中國對外資持歡迎態度,外資規模已經超過過去處于同一階段的韓國和日本。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是對過去政策性壓制的修正,使中國走出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陰影,同時也有效處理了流動性膨脹帶來的過熱現象。
經濟結構弊病
機構專家認為,導致中國經濟結構性脆弱的危險根源,是中國黨化的國有經濟。
他們的觀點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控制能力有限,在權力配置上,沒有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此外,在國家政策制定方面,中國的統計系統暴露出很多弱點。同時,腐敗是中共政權合法性的最大威脅。
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政治學教授胡曉波(音,Xiaobo Hu)認為,中國私有化路徑創造了一個最富有的企業家階層,這個階層和黨內資深人士及政府官員的關系,讓他人難以望其項背。這是中國政府將來面臨的一項特殊挑戰。
中國新領導層還需要處理好高速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胡曉波認為,中國日益嚴重的財富分配失衡,是一個重大威脅。很多人認為,財富獲取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腐敗和關系。
中國社會不公平的一大來源是城鄉差別,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對這個問題做了重點強調。胡曉波提到,在農村,農民財產權被收走,這是導致城鄉差別進一步惡化的重要原因。
蓋保德和胡曉波都認識到,農村土地在提高使用效率、轉變為高價值城市用地的同時,由于補償不足,缺乏規則約束,這個過程產生的矛盾沖突如處理不好,會威脅到中共政權。蓋保德還補充說,工資拖欠所導致的不滿將威脅到國有部門的穩定。
財富分配失衡的原因其實并不復雜。蓋保德和匹茲堡大學伊夫林·S·羅斯基(Evelyn S.Rawski)都認為,不公平現象在經濟向城市部門轉化過程中,開始都呈增加趨勢,隨著這一過程的深入,不公平現象將會減少。
對中國新領導層來說,減少貧困的途徑仍然是城市化,這一過程可能會對最有影響力的沿海城市帶來持續增長,而轉移到城市的農村移民,將有助于減少地區收入差距。
另一大挑戰是,人口老齡化將困擾這個還不算富有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在未來10到20年里將遭遇退休高峰。上世紀90年代設立的養老金的三個來源——個人儲蓄、企業貢獻和強制性養老金,已經表現出難以為繼的弱點。連一般工人都意識到,這是導致儲蓄率過高的重要原因。將來,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得不從困難的財政工具中拿出錢來滿足養老需求。
羅斯基針對金融系統和投資領域的混亂提出警告。他指出,前總理朱基在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方面進展不大,現在,中國領導人已經意識到,金融機構國有股權必須通過轉讓的辦法加快改革步伐,防止中國經濟由于金融改革滯后遭遇風險。而低利率政策和投資項目選擇失當導致資本利用效率降低,減少了就業機會。
蓋保德認為,中國銀行系統的市場化導向和商業化運作都不成熟,難以分散銀行信用風險。和羅斯基不一樣的是,蓋保德感覺中國金融系統安全性不像羅斯基描述的那樣嚴重。
蓋保德還十分關心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他希望中國領導人早點意識到問題是不是已經發生,以便能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陷入通貨膨脹危機不能自拔。目前,還沒有人承認通脹已經發生,即便這樣,為什么不采取相關措施進行防范呢?
私有經濟推動未來
私有經濟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
10月23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花旗中國投資銀行部門高級顧問勞倫斯·庫恩的文章。文章對中國私有經濟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庫恩援引中國官員的說法:“盡管在公開場合沒有宣傳,但我們都很清楚,私有經濟將推動中國未來的發展。如今,私有經濟對GDP的貢獻已經超過50%。有關統計正在進行,我們還不能具體說出這個數字到底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私有經濟對GDP貢獻的百分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將繼續增加。”
他繼續說:“私有經濟占新專利項目的60%(其中75%為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占中國投資比例的60%,80%的就業機會也是這個系統創造的。只要對個人企業進行適當扶持,私有企業將越來越壯大。”
庫恩還說,中國官員已表示,正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減輕對私有經濟的限制,比如,私有企業現在能夠參與一些國防項目。與中共相比,私有企業家階層已經成長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政府在很多方面聽取企業家的意見,滿足他們的需求。
與庫恩的樂觀不同,有專家提到了私有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比如,金融機構過快私有化將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在私有化過程中,由于受到外來壓力,向外資過度開放;利率政策市場化過于匆忙,這可能對基礎設施項目資金打擊太大。
為此,有專家提醒,中國新的領導層必須在一些關鍵性政策選擇上謹慎從事。
在習近平領導過的浙江,私人經濟產出貢獻超過70%,稅收貢獻超過60%,為居民提供了90%的就業機會。庫恩評價說,在維護社會和諧方面,習近平具有處理企業主和企業職工的豐富經驗。中國政府強調,和諧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途徑,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遼寧任省委書記期間,李克強面臨的新挑戰是執行好東北復興政策。東北是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工業中心,在中國轉變為市場經濟國家之后,這個地區被拋在后面。
據庫恩分析,東北復興的關鍵,是對規模巨大的國有企業進行結構性調整,這個過程同時也是為私有經濟發展創造健康的環境。而在為私有經濟培育發展環境方面,李克強經驗豐富。
“科學發展觀”領航新紀元
科學發展觀已經被寫進中共黨章,蓋保德感覺這個提法非常好。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象征中國進入歷史新紀元了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意味著中國的意識形態特征已經弱化。
當人們談到發展的時候,從科學發展觀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發展的內涵擴大了。比如,社會安全網問題,不公平問題,環境、教育、健康問題,城鄉關系、土地利用和財產所有權等等。
中國面臨的問題太多,正是增長帶來的后果,如果處理不好,將給中國帶來很大麻煩。
蓋保德欣喜地看到,通過科學發展觀這一詞匯可以發現,這些內容表現出來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中國領導人的足夠重視。
長時間以來,單純依靠GDP評估政績的辦法已經顯示出很多負面效應,科學發展觀最大的成果,是轉變了地方政府發展成績的評估方法。
在蓋保德看來,“科學發展觀”是中央政府加強管理,切入地方的一個楔子。
至于科學發展觀將如何落實,他認為應該首先看看中國的經濟計劃管理部門——國家發改委的姿態。如果發改委要轉變角色,蓋保德建議中國首先可以參考一下美國憲法修正案的第十四次條的規定——對公民應有的權利先保護好,對地方政府應得的權利也要維護好。
(本文根據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報告,以及花旗中國投資銀行部門高級顧問庫恩的觀點綜合而成.綜合整理/楊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