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者對理論的所謂“應用”,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符號性消費,主要為的是心理上的滿足和踏實。
20多年前,一次在人大聽講座,對高鴻業老師當時的一句話,筆者至今記憶猶深:“當理論和實踐打架的時候,倒霉的必定是理論?!崩碚摲从超F實,理論解釋現實。當理論不能反映和解釋現實的時候,所謂理論指導實踐,便無從說起。對于專注于實務的管理者求說,其實踐并不是為了檢驗真理,其理論訴求也并不一定是為了指導實踐。準確地說,管理者通常需要這樣一種理論,一種能夠反映和解釋現實的理淪,來幫助他們感知現實,證實感知,并對其管理行動賦予意義,最終使之感到從容、有據、坦然、合理。說白了,管理者對理論的所謂“應用”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符號性的消費,與燒香拜佛,請咨詢師,問風水先生相差無幾,主要為的是心理上的滿足和踏實。
佛有佛的道法,咨詢有咨詢的套路,風水有風水的招術,理論自然也有理論的做派和規矩。對于中國的廣大管理實踐者而言,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理論呢?我建議大家思考如下四個問題:一種理論或學說(其方法論與主要結論),(1)是否為國內管理實踐者所接受和信奉?(2)是否為國外管理實踐者所接受和信奉?(3)是否為國內主流研究社區所接受和欣賞?(4)是否為國外主流研究社區所接受和欣賞?在考察這四個基本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所謂的理論,其實是有“實踐中的理論”和“文獻中的理論”之分的。前者流傳于坊間,口頭傳承,生動鮮活,所謂對潛規則的理解和信奉便是一例。后者停留于紙上,見諸媒體,廣為傳播,比如波特戰略分類法。本文關注的重點,是有關解釋中國管理問題和現象的學說與理論。
黑市理論與人民幣式學說
如果我們相信理論反映和解釋現實,那么,文獻中的理論應該是實踐中的理論的外在化、書面化和正式化,是某種升華和濃縮。因此,我們首先從一個學說是否能夠引起中國企業管理者的共鳴來看問題。如果一個理論,被中國管理實踐者信奉,而該理論并不被主流學術社區欣賞,這種理論可以稱為“黑市理論”,有其存在道理。比如,大多數企業家以及學者可能會認為政府“應該”體諒企業的難處與困境,宏觀調控要慎重。而比較知趣的管理實踐者則這樣認為,政府做事畢竟按照政府的邏輯,雖說不能一刀切,到時也得切一刀。搞管理的,不管政府的政策是否得當,只要能夠正確地預測政策走向,就可能比對手更及時妥當地采取對策。這種現今的黑市理論,大概是可以轉入灰市理論,進而擺上桌面的。
有些理論,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者非常信奉,國內學術界也十分認可,但并不符合國際研究社區的檢驗標準。這種理論可以成為“人民幣式理論”或“中醫式學說”。當下中國的學術社區與咨詢業和各類所謂實戰派人士很難清楚地界定與區分。因而,中國的管理學學術社區相對比較復雜,缺乏統一的規范。所謂的被中國管理學研究社區接受的理論,實際上是五花八門,魚龍混雜,但的確又可能沙罩含金,真偽共存,并且局部亮點,智慧非凡。比如,基于現代管理實踐與觀察的所謂“土狼”、“休克魚”、“做減法”、“向解放軍學管理”,以及基于中國傳統文獻的“三國”、“論語”、“易經”等。這些理論或學說,通常難以經得起科學研究標準的推敲,但卻偶爾管用,間或有效。
信用卡式理論與外匯券理論
既被中國管理者接受,又被國內外學術社區共同承認的理論,大多是源于西方管理實踐的理論,被引入中國后,得到某種程度的驗證,而被認為是某種具有中外跨國普適性的理論,比如SWOT分析、產業結構分析、波特戰略分類法以及核心競爭力的說法。這種理論和學說,可以被認為是“信用卡式理論”,或者“西醫式理論”,可以“全球通”,走遍天下,不僅兩方管理研究與實踐者津津樂道,而且在中國學術界和管理者中亦是耳熟能詳。然而,以中國管理實踐為素材的理論,迄今為止,鮮有達到如此境界者。
以中國管理實踐為素材,應用國際主流管理研究社區認可的方法論做出的成果,已經初見端倪,但是仍然缺乏系統性,并且往往不被中國學者認可,尤其是不被中國管理實踐者認可。這種理論和學說通常由兩類學者生產制造,他們有時各自為戰,通常則是兩相合謀。一是國際管理社區的精英學者以管理研究國際化的名義向中國(以及東歐、東南亞、拉美等)擴張滲透,主要散播既有觀點,捎帶蜻蜓點水地進行“本地化”包裝。一類是在西方受到主流研究社區正規訓練的華裔學者以及一直對中國饒有興趣的外國學者,努力將中國題材的研究引入國際主流,頗為值得欽敬。
但問題是,這些研究者很少有持久扎根中國者。與國外的漢學家不同,他們很少是中國通,或者中國企業通。不僅如此,來自中國企業的各類數據的可靠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妥當性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我們對研究結果(尤其是實證研究結果)的信心。因而,這些理論與學說,恰似當年的“外匯券”,是給外國人用的,給涉外的華人用的,不是給中國本土用的。比如,所謂“關系”(GUANXI)的說法已經堂而皇之地進入了西方主流文獻。
自娛自樂式理論與洋偏方
當然,還有一些理論,不管是國際主流社區認可,還是中國學術社區認可,抑或國內外學者都認可,而管理實踐者就是不接受,覺得沒有實際意義。這種現象是完全可能的。學術研究,畢竟有其內在的邏輯。管理研究,亦是如此。雖然管理研究有非常強的功利性,它仍然有其相對獨立性。有些研究結果注定是給學者和專家看的,屬于“自娛自樂式”理論。這種自娛自樂,可以是本土局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相關性的。管理者沒有必要看,更不必擔心看不懂。
最后,還有一種情形,是以國外管理實踐或文化背景為素材所產生的所謂“洋灰市”理論。之所以是灰色而不是黑色,是因為它們已經廣泛見諸于媒體,而不是真正流行于實踐。其主要特點是不被國際主流學術社區認可,基本不符合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標準。這種理論有兩種,一種是雜亂無章、千奇百怪的故事傳說,實戰經典,多見于各類商務暢銷書,比如“一分鐘經理”、“向游騎兵學管理”、“羊皮卷”等。另外一種,系統性稍強,技術含量較高,可信之處較多。比如,德魯克的各類著作與學說,以及“基業常青”,甚至“藍海戰略”等。
而這種“洋偏方”,尤其是后一種,卻在中國的管理研究社區被當做學術文獻看待,并且在商務書市場大行其道,為眾多管理者購買與消費,不知是否吃得消。中國真是個大市場,什么都能賣出去。好像沒有什么理論遭遇“倒霉”,因為我們根本不在乎它們和實踐有沒有關系。正像開放之初,歐洲隨便來個三流樂隊都被國人認為是世界級的。現在,是個外國人寫的什么書都有人翻譯有人賣。說來也怪,在國外信奉中醫的畢竟少數,而在中國管理界,信奉洋教,獵奇洋偏方的卻是大有所在。不知是何道理。
奉勸諸君:如果你是有志于帶領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企業家或管理者,請你多了解西醫式的理論,出門帶上信用卡。如果你主要在國內游走,通曉人民幣式的理論,了解中醫式的學說,探索某些黑市偏方還是必要的。其他的理論讓它們自生自滅吧。
(摘自《CEO經觀商業評論》第21期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管理學教授,北大國際MBA教授兼學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