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當面向李嘉誠請教他的營商之道是什么,他輕輕地說:“這很簡單,就是要先把人做好!”
李嘉誠是香港及亞洲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華人資本家,綽號“李超人”,據2007年《福布斯》雜志的統計,李嘉誠的總資產值高達230億美元,居世界第九位。一次,筆者曾當面向李嘉誠請教他的營商之道是什么,他輕輕地說:“這很簡單,就是要先把人做好!”
勤奮、效率、全身心投入

做事全心全力與忘情投入,是李嘉誠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人生哲學。李嘉誠曾說過:“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面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因為自知做著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沒有上進心?!?/p>
雖然并未接受過太多專業教育,但李嘉誠熱愛數字。其3G手機上每天都會陸續收到全球各個市場的3G業務發展資料,他還熱愛廣泛閱讀年報。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的發展,準確地說出90%以上的數據。而他從20歲起就熱衷于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布。
李嘉誠還具有一種特殊才能:他能將大量復雜信息分解為相對簡單的幾個問題。例如,在1999年時,就如何在移動通訊業保持公司的高速發展這樣一個問題,李嘉誠將它拆解為兩大類問題:其一為市場本身究竟在如何變化?其二為Orange是否有實力通過并購提升自己?在第一個問題下,他得出三個判斷:話音業務的競爭過于激烈、數據業務的增長迅猛、網絡熱潮已讓移動通訊公司的市值達到巔峰。而對于希望開展并購的公司管理層,他也提出四個相對清晰的條件:收購對象的現金流需穩健、完成收購后Orange負債率不得提高、和黃需對Orange保持35%的控股權、獲得收購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前一個問題說明順應技術轉型勢在必行,后一個問題則難以在四個條件下實現,兩相結合,他迅速將和黃在Orange約45%的股權售出,獲得了146億美元凈利。
只考慮明年以后的事
對于他成功的秘訣,李嘉誠輕描淡寫地回答:“其實很簡單的,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p>
很簡單的一句話,不過,簡單的話往往蘊涵著很深的哲理;簡單的李嘉誠擁有著一種在全球罕見的生意之道。李嘉誠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來自于一些極富想象力的投資與交易,作為一個帝國建造者,他的技巧可謂豐富。他會像一個投資者一樣耐心地將資本囤積于某一領域,承受虧損壓力維持一些業務的發展;也會在恰當時機將新興行業與資本市場的概念高調結合,以融資所得逐漸將一個產業由虛做實。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風險很大的市場下注,往往能夠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資,能獲得數以億計的回報。這種無拘束的企業成長方略,在李嘉誠的運用下效果奇妙,最好的例子就是1979年他以近7億港元入主的和記黃埔,至2005年利潤已經達到了143億港元。
但是,對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價值觀描述下,無論是李嘉誠的多元化戰略還是低買高賣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誤解為機會主義的財技游戲。
內地企業家眼中的李氏商道
對于李嘉誠的營商之道,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認為:應該去思考的,是李嘉誠的邏輯是怎么形成的?他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做這個決定?他在那個時間的思考點是什么?在郭廣昌看來,他從李嘉誠身上所學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斷鞏固已有業務的技術、管理能力的同時,不拒絕尋找新的機會。二、在開展新業務時不做愿望式的假設,提前評估好自己是否輸得起。三、所能支撐前兩點的是心態。只有一種高明的內心平衡機制,才能讓他既保持良好的進攻性,堅持尋找挑戰,又擁有足夠的自控,不變成一個賭徒。
而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認為李嘉誠的獨特之處在于兩點:李嘉誠明顯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他不會在公司沒做好就去忙慈善,但當他想做慈善的時候,又是很大的手筆。除了務實,他沒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產業務上,也證明了他的視野超越了同輩許多企業家。
(摘自《華人世界》2007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