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連步槍都造不好。在解放后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常規兵器曾一度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取得這樣的成果,跟蘇聯的援助是分不開的,但是,蘇聯的援助還包含著復雜的政治斗爭。
斯大林對華軍援留一手
1949年,蘇聯高層開始考慮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但在武器性能上嚴重縮水。劉少奇訪蘇時,曾向斯大林提出,想買最先進的米格-15噴氣式戰斗機,用于解放臺灣的作戰,后來,蘇方提供的是老掉牙的拉-11螺旋槳戰斗機。據悉,是斯大林讓人偷偷修改了會談記錄,把承諾過的“最先進”改成“先進”,可以看出蘇方反悔了。

朝鮮戰爭爆發后,斯大林雖然向毛澤東保證,由蘇方供應全部裝備,但是依然留了一手:援華的武器不僅由“無償”變成按廠價“五折記賬”,而且陸軍裝備全部是二戰中的“洋武器垃圾”,雙方為此曾有過激烈的爭吵。斯大林出于聯合中國抗美的目的,于1951年5月向毛澤東發電致歉,同意無償贈送372架米格-15新式戰斗機,不久,又將60架最新服役的伊爾-28轟炸機賣給中國。這是斯大林在世時唯一向中國提供的現役裝備。
客觀地說,斯大林時代提供給中國的新式武器不太多,但是畢竟幫助中國把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底子建起來了。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重點工程,奠定了工業化的最初基礎。20世紀50年代的前5年,中國得到蘇制常規武器多為二次大戰時的水平,但畢竟實現了軍隊裝備的第一次提升。
赫魯曉夫援華武器性能好
根據解密的蘇聯外交檔案透露,赫魯曉夫在蘇共最高領導人中援華最大方,提供的軍火質量最高,數量最多。如1953年6月,簽訂了對中國海軍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六四協定”,提供了大量的新式戰艦。
斯大林去世僅兩個月后,蘇聯在軍援上,由過去只肯賣“洋武器垃圾”變成提供“武器設計圖紙”,由中國兵工廠自行生產。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時,以很謙恭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承諾增加軍援并供給最新武器技術,幫助中國兵工廠自產。
1953年,西德加入北約,對此,赫魯曉夫成立華約組織對抗。盡管中國沒有加入華約,但是,赫魯曉夫依然看重中國的牽制作用。1954年11月,蘇聯向中國提供現役的米格-17戰斗機及全套資料,使中國能于1956年,據此仿制殲-5戰斗機。1955年起,蘇聯又向中國陸續轉交了AK-47自動步槍、C-41半自動步槍、捷克加列夫輕機槍等全套圖紙,中國分別仿制成功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輕機槍。蘇聯還提供了現役的T-54A坦克和85毫米加農炮的樣品和全套資料,中國仿造成功后,分別命名為59式坦克和56式加農炮,中國國防工業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再次實現了質的飛躍。盡管赫魯曉夫事后毀約,但是不能完全否定他在軍援上的貢獻。
中國武器發展兩極分化
蘇聯軍援中斷后,中國于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獨立研制武器。發展之路卻出現兩極分化:中國投入相當人力和資金“啃”下了“兩彈一星”(導彈、核彈、衛星),而常規武器的發展不理想。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軍事裝備已經發展到第三代,中國的武器裝備還停留在第一代水平,僅有個別武器能拿得出手。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國家開始著手改善軍備,軍隊也打算引進西歐強國的先進武器。中方很快發現,西方軍火商只想賣武器成品,價格是蘇制裝備的幾十倍,對轉讓專利技術根本不感興趣。1989年以后西方全面制裁中國,又使已經談好的國防合作項目全部告吹。
那時,由于現役的武器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影響巨大。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又重新向蘇聯(后為俄羅斯)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武器,還引進專利技術和生產線。所購的蘇-27和蘇-30戰斗機、S-300防空導彈、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等,都是全球武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的“拳頭裝備”,讓中國軍隊的腰桿又硬起來。
花了半個世紀轉了一個大圈子,中國國防工業又重新回到蘇俄裝備的軌道上,讓所有熟悉歷史的人都唏噓不已。
(摘自《承德日報》2007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