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漢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深謀遠慮收存典籍
蕭何與劉邦是貧賤交,他緊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勛。劉邦率軍勇往直前,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后勤供應。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嬰設計殺了丞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于是,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將士們都趁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不覺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舍不得離開。惟獨蕭何,進入咸陽后,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御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都收藏起來,留待日后查用。這使得劉邦對于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來,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能克敵致勝,蕭何功不可沒。
安定漢中借機東進
劉邦占領咸陽后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并在同年2月自封為西楚霸王。同時封劉邦為漢王,以偏僻的巴、蜀,漢中地區作為劉邦的封地。為了阻止劉邦向東發展勢力,還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劉邦看出了項羽的用心,憋了一肚子氣,禁不住對手下大將說:“項羽也太無禮了!竟敢背叛約定排擠我!我一定要和他決一死戰!”樊噲、周勃、灌嬰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與此相反,蕭何卻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勸劉邦不能逞一時意氣,說:“您現在的實力不如項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會失敗,這難道不是白白送死嗎?現在項羽封您為漢王,蜀地雖然偏僻,總還可以求生存。何況,蜀中地勢險要,最適合我們養精蓄銳。只要我們愛護百姓,招賢納士,機會一來,同樣可以爭奪天下。何必只圖眼前泄憤呢?”劉邦聽了蕭何的勸說,如夢初醒,連連稱是。于是,劉邦拜蕭何為丞相,率軍進入漢中,休兵養士,廣招人才、從此很多人都投到劉邦旗下,其中就有懷才不遇的韓信。
薦韓信為將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謀,是天下無雙的軍事家。但在項羽手下卻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劉邦麾下。開始,劉邦對他也不重視,韓信一氣之下就跑了。蕭何得知后,馬上放下沒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去追趕韓信,連個招呼也來不及向劉邦打。
蕭何不辭辛苦,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蕭何追上韓信后,苦苦相求,非要韓信回去不可,韓信最終只得同意。
到了第三天,他們才回到南鄭。蕭何會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又喜又怒道:“你為什么也想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劉邦問他:“你追的是誰?”蕭何回答說。“是韓信、”劉邦聽了后很不以為然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多個了,也沒聽說你去追過誰,怎么偏要去追韓信?這明明是在騙我!”
蕭何說:“那些將軍都容易得到,可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只想當個漢中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您到底準備怎么樣?”
劉邦說:“我當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是困悶在這里呢?”
蕭何說:“大王若決定出漢中,能重用韓信,他自然會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終究會離開的。”劉邦說:“我就依著丞相,讓他做個將軍,怎么樣?”蕭何說:“叫他做將軍,他還得走。”“那拜他為大將軍怎么樣?”蕭何說:“很好。”
后來,韓信果然未令劉邦失望,沒有辜負蕭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劉邦能夠奪取天下,從一定程度說,不可忽視蕭何薦賢的作用。韓信拜將后,就向劉邦獻計。先定三秦(關中),后圍項羽。劉邦聽了非常高興,于是根據韓信的建議,調兵遣將,蕭何作為丞相,留守巴、蜀,頒布法令。鎮撫百姓,供給軍糧,準備殺出漢中。公元前206年,劉邦逐步平定了關中。
坐鎮關中安撫人心
由于幾經戰事,這時的關中已經殘破不堪,秦都咸陽被項羽放火燒了三個月,已成為一片瓦礫。
劉邦重入關中后,蕭何采取措施,協助劉邦收拾關中的殘破局面。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對百姓施恩惠,以安撫民心。他不僅頒布法令,重新建立漢的統治秩序和統治機構,修建宮室、縣城等等。另外又開放原來秦朝的皇家苑囿園地,讓百姓耕種,賜給百姓爵位,減免租稅等等,他還讓百姓推舉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們為“三老”。每鄉一人;再選各鄉里的三老為縣三老,輔佐縣令,教化民眾,免去他們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賜給他們酒肉。
劉邦、項羽多次決戰。蕭何坐鎮關中,劉邦把關中事務全部托付給蕭何。蕭何主持關中,征發兵卒,運送糧草,供應漢軍;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秩序。有關事項每次報給劉邦,劉邦總是同意,允許照辦。即使來不及報告,蕭何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執行,等漢王回來再作報告。劉邦幾次戰敗,棄軍逃跑,當時蕭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劉邦于死地。可蕭何每次都征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缺額。劉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轉危為安。
公元前204年,項羽和劉邦兩軍對峙不下。劉邦卻幾次三番地派專使慰問蕭何,問寒問暖,使蕭何深感不安。有位鮑生看出劉邦的意圖,知道蕭何很納悶,就向蕭何進言說:“漢王出征在外,卻接連不斷地派人慰勞丞相,這是對丞相起了疑心。為丞相著想,不如多多地派遣您的子弟族人到漢王軍前效勞,漢王才會消除對您的疑心。”蕭何聽從了他的計策,劉邦果然非常高興。公元前203年,項羽也由于連年戰爭,陷入了兵盡糧絕的困境。而劉邦的部隊,卻由于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糧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后來,劉邦越戰越強,終于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計誅韓信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即帝位。漢帝劉邦為鞏固政權,尋找借口陸續消滅異姓王。他見韓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權,就幾次借故削去韓信的兵權,最后降為只有虛名的淮陰侯。
公元前197年,陽夏侯陳稀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當時韓信推說自己有病,沒有隨同前往。于是,韓信的一個門客求見呂后,告發韓信本是陳稀的知交,這次陳稀謀反,韓信是內應。準備在一天夜里,假傳圣旨。把奴隸和犯人釋放出來,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
呂后一聽,認為事關重大,便秘密召見丞相蕭何。他們兩人商量出計策,由蕭何參加執行。第二天,蕭何就讓人去請韓信到相府赴宴。韓信自稱有病,婉言謝絕了。蕭何就親自到韓信府上,以探病為由,直接進入韓信的內室。韓信再也無法推辭,只得與蕭何寒暄一下。蕭何說:“我和你向來是好朋友,請你去赴宴,是有話對你說。”
韓信忙問有什么話。蕭何說:“這幾天皇上從趙地發來捷報,說征討軍大獲全勝;陳稀已經逃往匈奴。現在朝中的王侯,都親自進宮去向呂后祝賀。你自稱有病不上朝,已經引起人們的懷疑了。所以我來勸你同我一起進宮,向呂后道賀,消除人們的懷疑。”
蕭何說的話,讓韓信不得不信。所以就跟著蕭何來到長樂殿向呂后道賀。哪里知道宮中早就埋伏好了武士,呂后一見韓信中計,喝令刀斧手將韓信綁翻在地。韓信見事情不妙,急忙呼叫:“蕭丞相快來救我!”哪知蕭何早就避開了。呂后不容韓信申辯,命令武士把他拖到殿旁邊的鐘室中殺死。隨后,又將韓信的父、母、妻三族一古腦地捕殺凈盡。蕭何輔助呂后,謀殺韓信,很符合劉邦鞏固政權的需要,為劉邦除去了一塊心病。
自污名以釋君疑
蕭何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常常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自入關后一直深得百姓的愛戴。隨著蕭何得到的封賞越來越多,劉邦也開始對他產生疑忌。
英布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他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為了消除劉邦對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奪民間財物的壞事來自污名節。
保社稷死而后已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死,蕭何輔佐太子劉盈登上帝位,這就是漢惠帝。蕭何繼任丞相。蕭何為相期間,在制訂漢朝的典章制度方面還辦了一件大事,即作漢律九章。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情況的內容,制成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制作律令的開端。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煩、嚴酷,使法令明簡。
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于長期為漢室操勞,終于臥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并趁機詢問:“您百年之后,有誰可以代替您來做丞相?”接著惠帝又問:“曹參怎么樣?”蕭何聽了,竟掙扎起病體,向惠帝叩頭,說:“皇上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恨了!”這番話表明,蕭何為國家為百姓著想,不記宿怨的大度胸懷。
蕭何一生勤儉節約。不論是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現出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為國,不謀私利,千方百計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在他死后,仍然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長久的懷念。
(摘自中華文化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