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格控制行政機關新建、擴建辦公大樓,嚴禁建設豪華樓堂館所,切實規范公務接待行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在今年的“兩會”上,溫家寶總理里對遏制行政機關存在的嚴重鋪張浪費現象開出了“藥方”。隨后,一些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圍繞“政府浪費”問題出臺政策,作出部署。
據了解,近20年來中央下發了數十個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發關于嚴格控制外出參觀和制止公費旅游的通知。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幾十個“紅頭文件”管不住公務員一張嘴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避免“熱鬧一陣子后,奢侈之風依舊”的現象,如何鏟除政府部門“講排場、比闊氣,花錢大手大腳”之根源,這是民眾更為關注的。
嚴格標準:讓遏制浪費具有可操作性
“職務消費是個筐,什么都可往里裝”,不少專家對當前政府職務消費概念無限泛化與模糊化現象提出了批評。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說:“要構建一個廉價的政府,必須制訂一些嚴格的而且可以操作的規范。現在已有一些規定,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到底什么叫職務消費,職務消費的標準怎樣,由誰來監督,還比較模糊。”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告訴記者,現實中,政府有很多會議要開,有很多客人要請,購買公車,修建辦公樓,都在所難免。但關鍵是要制訂一個具體、合理的技術標準。比如什么樣的部門,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樣的級別,需要用什么樣的餐,需要用什么樣的車,可以修建什么樣的辦公室。
武漢大學教授洪可柱認為,官員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問題,其實質是違規行政,違背了政府行政的“精簡、節約、有序、高效”原則,所以要走制度建設的道路,從制度管理著手,以制度約束為突破口,才能剎住不正之風。溫總理說關鍵在建立制度,這說明我們現在的制度是不健全的,有欠缺的,我們對一些違規行政還管不住。雖然我們也有一些相關的規章制度,但實用性差,如界線較模糊,彈性較大,剛性約束不足,不利于執行。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有一套能夠制約不正之風的系統的行政法規。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我們的政府官員人手一冊這樣的法規,上面寫得清清楚楚,誰還敢搞不正之風,誰還干越雷池一步?
加強監督:堵塞政府浪費“黑洞”
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和監督乏力,是政府浪費現象難以遏制的重要原因。據悉,我國政府機構控制著80%的公共管理信息。多年來政務信息公開與否往往取決于具體政府部門或官員的開明程度。人大、審計、檢察院和上級對官員的監督都屬于體制內監督,在行政透明度較低的條件下,容易形成“上級不好監督、同級不愿監督、下級不敢監督”的監督“死角”。

預算約束軟化和預算外資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錢大手大腳、無所顧忌的重要原因。汪玉凱指出,本來預算經人大批準后政府無權任意改變,實際上政府部門不嚴格執行預算的情況屢見不鮮,預算執行彈性化和容易變通的特點為官員大手大腳地花錢提供了便利。清華大學廉政與智力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教授指出,現在的浪費性腐敗,主要是用預算外的資金,而預算外的資金是很難監督的,一些地方政府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預算外的收入數額是越來越大,比如,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全部都是地方的稅收,屬預算外的收入,可以用來給公務員長工資,吃喝招待等。
因此,汪玉凱建議:“必須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人大對政府預算的監督機制。提交人大審議的政府財政預算報告,編制必須健全、詳細,要列舉所有的羨慕開支,對每項開支都要說明理由。而且要給予人大代表足夠的時間來審議。預算一旦通過就要形成強大的約束力,沒有列支的項目不能開支,列支的錢不能挪作他用。”
毛壽龍告訴記者,必須徹底根絕政府存在的“小金庫”,把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政府預算控制,實行徹底的“收支兩條線”,把一切收入都納入國庫,杜絕大筆公共財政資金體外循環和隨意支配。同時要在政府行政行為透明上下工夫,把預算內容與整個預算過程都完全公布于眾,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如果在消費方面能夠打造“陽光政府”,那么絕大部分不合理消費,就能夠因“陽光操作”而受到約束。
制度建設:明確政府浪費“責任主體”
“必須有人對政府浪費負責。要把行政費用控制責任落實到具體人,把各級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列為第一責任人。” 汪玉凱認為,對違反規則和規定的各級行政主要負責人,一經查實要堅決追究。

目前,在政府行政方面存在一個重要缺陷:責任主體不明,無人關心政府行政成本。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不花白不花,白花誰不花”的結果。分析人士指出,奢侈了怎么處罰,不奢侈怎么獎勵,似乎沒有明確的標準,也少有人監督,不奢侈不光榮,奢侈也不可恥。更重要的是,有些奢侈者因為“大方”、有“魄力”、“善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不僅平安無事,而且很快高升。
對此,專家建議,應把行政費用占GDP和財政指出的比重、公務員人均行政費用和行政費用增長率等作為行政費用的控制指標,列入政府工作計劃和報告,建立既注重政府職能實現程度,又注重納稅人滿意程度;既注重行政結果,又注重行政成本的政績考核體系,做到賞罰分明,激發政府官員節約和用好公共資源的積極性。
這就要求做到兩個方面的創新與突破:一是縱向考核的改革創新。從上到下,層層強化“節儉行政”的理念,力壓行政支出,以“投入績效比”來取代不計行政成本的偏頗做法,明確各級政府行政預算執行情況的第一責任人,增加降低行政成本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二是橫向監督的制度突破。從制度上保證政府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向人大匯報性質預算執行情況;通過會議、信訪、網絡等各種方式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各界群眾的質詢,質詢者有權得到比較充分的解釋。
毛壽龍強調,政府浪費的問題,還在于官本位思想作怪。實際上,工作用餐超標、公車超標、辦公室還要配備洗澡間和休息間等,其原因是我們的官員把這些遠遠超過工作需要的東西,當做自己級別高,受人尊重的標志。因此在提倡節約意識的同時,要進一步樹立官員“公仆意識”,否則,只要官本位思想存在,政府浪費問題就很難解決。
專家們一致認為,要徹底解決政府浪費問題,必須加快知道自身的改革。只有在制度上堵塞了官員浪費的“漏洞”,才能真正建立節約型政府。
(摘自《半月談》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