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到了5、6歲時,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有些時候和寶寶認真說話,他卻心不在焉、充耳不聞,甚至還打岔……一次兩次,父母還能不放在心上,可經常這樣,就要有些著急了。如此看來,從小養成禮貌的傾聽習慣是多么重要。
這個年紀的寶寶最容易被認為將家長的話當成“耳邊風”,其實,他們也并非有意不聽家長的話,只是在這個階段,寶寶們有著較為明顯的“叛逆”特點:
缺乏緊迫感
實際上,當家長對寶寶提出一些要求時,寶寶并不是聽不到家長說話,也不是故意想惹家長生氣,只不過,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在應付一切,而不是按照家長的時間表在生活、做事,所以他沒有緊迫感,不能按照家長的要求及時付諸實施。
太全神貫注于眼前的事情
寶寶聽不見家長說的話,多數情況下是因為他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太全神貫注了。尤其當他對這件事十分迷戀的時候,確實很難讓他馬上停下手里有趣的“工作”,轉而去做家長要求做的事情。
想要自己控制自己
有時候,寶寶不理睬家長,僅僅是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家長你瞧,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擾。或者:我想按我自己的方式去做事,等我想做你們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再去做吧。
產生逆反心理
寶寶對家長的話不理不睬,家長往往心里接受不了,難免責備寶寶幾句。家長越責備寶寶,處于叛逆心理,寶寶越是聽不見家長說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如果家長換位思考一下,對這種行為也就可以容忍了。
其他生理、心理原因
當寶寶餓了,困了,病了,傷心了,正為某事發脾氣的時候,那些困擾他的事情占據了他整個的身心,使他無法集中精力聽家長說任何事情,也不想去聽家長那些對他來說“與本案無關”的要求。
除了寶寶自身的原因之外,有時他們不聽話的原因,還出在爸爸媽媽身上,在糾正寶寶行為的同時,也看看自己是不是犯了拔苗助長的毛病吧。
對寶寶的期望值過高
很多寶寶在幼兒園里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話,但回到家就變得懶散了,而家長往往想當然地斷定他在家里也同樣可以做到。但事實上,寶寶在幼兒園與小朋友爭著比著,注意力相對會比較集中,而一回到家,寶寶心理上徹底放松,感覺很安逸,他會覺得對家長沒有必要像對老師一樣言聽計從,于是就會變得行為懶散,注意力不太集中。
一次提的要求太多
如果家長一次給寶寶提的要求太多,因為無法記住所有要求,他會感覺比較混亂,因為不知所措而將家長聽講的話置若罔聞。
具體方法
想要培養一個會傾聽的寶寶首先需要的是家長的耐心和細致,多和孩子交流,關注他的心靈世界是很重要的。畢竟在和外人“交流”之前,孩子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家長們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也許和寶寶的溝通立刻就變得簡單順暢了呢。
讓寶寶明白前因后果
這是讓孩子學會傾聽的最好方法。比如告訴他,如果他現在不能馬上去洗澡,過一會兒就沒時間看書和講故事了。對此寶寶是能夠理解的。此外,這個年齡的孩子逐漸能夠懂得一些做事情的理由,也開始考慮將來會發生什么事情了。比如,為了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他必須準時到幼兒園,你可以告訴他:“老師希望你們都能按時到幼兒園,這樣誰都不會錯過連續故事的下一集了。如果你遲到了,我上班也就遲到了。”
盡量簡化自己的要求
如果面對你的要求,孩子總是沒有任何回應,那么你就有必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自己一次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過多了。家長一下子對孩子提出幾個要求并不罕見。有的家長會這樣要求自己的孩子:“時間到了,先把玩具收好,然后去刷牙、洗手、洗臉了。別忘了換睡衣再上床。”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很難記住所有的要求。所以,家長首先要使自己的要求簡單化,提出要求后還要等30秒鐘,看看孩子是否有回應,如果沒有回應,就以堅定的語氣重復一遍自己的要求。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到要求后馬上行動,不要浪費時間。但這樣的理想并不可能成為現實。不過,家長可以想辦法讓孩子縮短拖延的時間。為了節省時間,也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家長需要改變以前那種隔著很遠命令孩子做這做那的習慣,應該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發出“指令”,這樣他才能明白家長說的話是很重要的,不能當耳旁風。
給寶寶一個緩沖的時間
如果寶寶正集中精力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對他提出要求時,他不可能一下子脫離出來是很正常的狀況。因此,可以在向寶寶提出要求時,給他一個緩沖的時間,讓他心理上有個準備,這樣,時間一到,他就能比較順利地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千萬不要因為寶寶沒有及時行動而動怒,這樣于事無補,而且可能讓寶寶產生逆反心理,同時也讓寶寶了解到你的底線:他不聽媽媽的話頂多挨幾下揍,最后事情還會不了了之。
讓寶寶重復一遍你說過的話。有時候,寶寶沒有行動很可能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聽見,或者沒有聽懂家長的要求,因此,他確實不知道該怎么去做。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在每次提完要求之后請寶寶重復一遍,這樣可以確認他是否聽懂了家長的要求,也可以督促寶寶養成認真聽人說話的習慣,還可以及時了解寶寶的狀況,針對寶寶的情況采取一些相對應的措施。也可定期舉行一個家庭故事會,讓寶寶把家長講過的故事復述給大家聽。這樣當家長每講一個新故事的時候,可以集中寶寶的注意力,刺激他認真地聽故事。當寶寶講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地聽,表現出興趣,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點頭、微笑、驚奇等。
通過游戲讓寶寶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
游戲幾乎是“制服”寶寶的萬能武器。既然寶寶不肯聽話,那么干脆跟寶寶來一場假裝游戲吧。相信他很快就會乖乖地就范。寶寶不肯去睡覺是嗎?沒有關系,和他一起來個假裝游戲吧! “你還記得那只小白兔的故事嗎?現在我們來扮演小白兔,比賽看誰先躺下睡覺。小白兔不說話了,小白兔困了,小白兔閉上眼睛了……”當寶寶安靜下來,相信要不了幾分鐘,他就會進入甜美的夢鄉。
家長以身作則樹立模仿的好榜樣
當寶寶興致勃勃跟家長談論什么的時候,不管他談論的事情家長是否有興趣,家長一定要煞有介事地認真傾聽,不要因為寶寶小,他談論的事情沒有太多意義就忽略寶寶的話題,這樣就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寶寶—個錯誤的信息:別人說話聽不聽都沒有關系,敷衍他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隨意責備寶寶
不管寶寶做了什么不應該的事情,責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并不能真正幫助寶寶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相反,會給寶寶帶來心理壓力,讓他感覺不知所措,將寶寶導致的問題如實地描述出來可以讓寶寶明白自己究竟帶來了什么樣的混亂,與此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應該避免這樣的混亂。比如,寶寶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與其質問他:“你怎么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不如以這樣的方式來向寶寶陳述:“我看到到處都是玩具,這樣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你看,寶寶不小心踩著玩具,差點摔了吧。好了,我們現在就把玩具收拾好,這樣就安全了。”這樣的方式,寶寶會很容易接受,并遵照執行。
安排好“工作量”
如果在短時間里讓寶寶做需要花費時間的事情,那么在必須要開始另外一件事情之前,寶寶就很難收攏心思,將精力放到別的事情上去,這樣,想要寶寶認真傾聽家長的話,并立即行動就會難度比較大。因此,如果家長計劃要做一件事情,比如馬上要送寶寶去幼兒園,最好不要讓他利用上幼兒園前的一點空隙時間畫畫或者看動畫片,一旦寶寶進入情況,再想讓他短時間內結束這些事情就會變得十分艱難。
對寶寶及時賞識
寶寶雖然很多時候不喜歡受家長約束,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非常愿意做一些讓家長高興的事情。因此,當寶寶聽到家長的贊賞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為自己做對了事情而感到心花怒放。利用寶寶的這一點,每當他認真地聽了家長的要求時,就要及時鼓勵他,這樣可以幫助他更好地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調整說話的方式,讓寶寶更容易接受
家長說話的方式不一樣,寶寶的感覺也會不一樣。避免那些武斷的、命令性的、生硬的語言,換一些明確但比較溫和的、說明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寶寶就會比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