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常抗議,爸爸把果果“寵壞”了,尤其是兩三天的連休假之后,果果變得特別難纏,一張開眼睛就要人抱,要人陪她說話、玩耍。
解讀
在嬰兒出生的前6個月里,爸爸媽媽不用擔心孩子會被寵壞。孩子哭很可能是他感到難受。如果把他抱起來他就停止哭鬧,那么,很可能是因為抱他的時候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暫時停止了哭泣。也可能是因為你抱著他的時候溫暖了他的小腹使他忘記自己的痛苦和緊張感。你想,這么小的孩子能明白什么道理呢?孩子能否被寵壞的答案就在于此。
很顯然,他不可能懂得在一天24小時中,只要一哭就會有人來關照他。而只有在他懂得這些道理的時候,才說明他被寵壞了。這個時期寶寶完全生活在一個“眼前”的世界里,還沒有形成“等著瞧吧,我不會讓這些家伙的日子好過,除非我要什么他們就給我什么”的想法。但當孩子開始有了類似想法時,那就說明,他可能被寵壞了。
在這個時期,嬰兒明白得越來越多的只是對外界的一種基本的信任(或者不信任)感。如果他的需要能迅速而周到地得到滿足,他就會感到世界是一個充滿慈愛和通常只發生好事的地方。因此,即使他原來有過不良的印象,也會很快地轉變過來。著名精神病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基本的信任感將形成孩子性格的核心。因此,“小嬰兒能否被慣壞”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直等到他能夠理解為什么他的需要不能馬上被滿足的時候(可能在9個月的時候),他才可能被寵壞。
父母不要怕愛得太多會寵壞孩子,所謂的“寵壞”指的是—個6歲的孩子有時還會表現出2、3歲幼兒的行為和動作,這是父母在管教時有些原則沒有把握好的緣故,這和疼愛和關心并沒有關系。尤其對1周歲以前的嬰兒,多抱抱他可以讓他滿足被關心、被愛的需要,能抱多久就抱多久,跟他說話,唱歌給他聽,逗他,陪他,都不會有問題;或許這么做會使你帶孩子帶得加倍的辛苦。但寧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多花一些時間和心力來照顧,當他長大就可以讓你少傷一點腦筋。
“就該給孩子最好的。”
媽媽和爸爸從孩子一出生就打定出意,在能力許可的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于是,當她發現奶奶在用一塊舊毛巾給孩子洗澡時,眼淚就嘩啦啦地流出來了,就覺得孩子受委屈了。為此,她和婆婆吵了一架,婆婆說:“誰沒養過孩子?毛巾舊點有什么關系?”
解讀
這時候,爸爸媽媽需要考慮是,這些東西是孩子需要,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媽媽們不需要抱著為“孩子盡了全力”的念頭,盲目追求高價的產品。
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很有必要,但卻不一定要給他最好的。毛巾只要干凈柔軟就行了,未必一定是新的。新媽媽有時候覺得對孩子好,是對自己懷孕辛苦的補償,其實也不用太偏執了。
要記得還有很多可以給孩子。平和的心境,對生活的態度,有關愛的教育,都十分重要。
“孩子的要求決不能事事滿足”
3歲的欣欣,上了半年的幼兒園,全托,學會了一個新本領,不滿足她的要求就哭起來沒完沒了。周六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會帶她出去玩,路過一家玩具店,每次都要買一個小汽車,雖然是女孩子,但從小和男孩子一樣,就是喜歡小汽車。姑姑每次到她家,總是送一個巨型車。爺爺奶奶也是一樣,知道送她車最開心,索性也送車作為禮物。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平時難得給孩子買東西,既然買,就買她喜歡的。
每次路過玩具店,欣欣都會要求爸爸媽媽買一個小汽車,如果不買,她就會大哭,哭到爸爸付款為止。雖然覺得有些不妥,但又覺得孩子,不能常在身邊照看,這點要求再不滿足就過意不去了。
解讀
小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許在她看來都是合理的,在她不理解這是個不合理的要求時,你拒絕她就是傷害了她。爸爸媽媽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要慢慢讓她學會選擇,是想買一輛車還是要買一塊上幼兒園用的小手帕。買不買在其次,關鍵是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習慣,什么情況下可以買玩具。比如可以教育她,一個星期可以買一次玩具車,而不是每次路過玩具店都要買。在規則內滿足她的要求,超過規則就要嚴格控制。
與其讓她哭鬧達到目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她,你這星期在幼兒園的表現很好,媽媽可以獎勵你一個小玩具。
“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圖圖2歲了,正是喜歡模仿的年齡,保姆每天都帶他去院子里面玩。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學會了許多壞毛病,比如吐口水,比如踢人。家里沒有人教孩子這些,發現院子里有很多孩子是這樣,所以“是在外面學壞了”。讓保姆減少帶孩子出去的次數。還有人提議,應該搬家到“高尚社區”。
解讀
盡管孩子在集體環境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可能會學到一些“壞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在一起。有時候孩子學吐口水等,無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見得真是“學壞了”。重要的是,父母不應該把孩子丟給保姆來照顧,要盡量多的和孩子相處,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習慣。更不要從小教會孩子把人分類,這樣的想法比壞的行為習慣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