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的中國式婚姻在社會變革中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樣態。
合資企業,并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但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它作為一種獨特背景下的經營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開放早期,它幾乎是外商投資中國市場的唯一渠道,也是中國感知全球商務的重要窗口。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變遷,合資企業從內容到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無論在哪個階段,合資企業都以其獨有的活力支持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今天,我就想來回顧一下合資企業在中國的成長之路。
“包辦婚姻”的無奈與局限
我在前幾期的專欄中曾經提到過,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外資企業是懷著美好的憧憬和惴惴不安的猶疑扣響中國的大門的。與此相應,中國工商界對引進外資也存在著源于陌生的小心翼翼。于是,所有的外資企業都被要求以合資的形式進入中國,而且在合資對象的選擇上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對雙方的資源優勢也不太了解,基本上屬于“拉郎配”式的“包辦婚姻”。
在這一階段,雖然合資企業為中外雙方的合作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途徑,但其歷史的局限性也是不必諱言的。例如,外國投資方出于降低風險的目的,往往把全球已有的資源投入到中國(如原有的產品、設備等),而不是將新的資源投入。而且,經營方式也是以快速回籠資金為主導,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一種短期的傾向。與此同時,國內合資伙伴能參與經營理念的價值有限,反倒是本地的一些隱性成本逐一浮現,使得合資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并沒有得到發揮。而在運作管理中,中外雙方都把矛頭指向和股份結構相對等的董事席位,以在合資企業中為各自的投資方爭取最大的利益。可想而知,這種形式的結合很難造就真正意義上的互信與戰略合作,從而導致在這一階段最終成功的合資企業相對較少,而更多的是一種觀念的碰撞和經驗的積累。
然而,如同每一個順應潮流的事物都會經歷磨難而成長一樣,合資企業這棵幼苗雖然出生于夾縫之中,但它代表了中國經濟與世界格局必然的發展方向,因此還是頑強地拔地而起了。
漸入佳境的“婚后生活”
如同婚后生活能使配偶間的相互了解更加深入一般,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資企業的合作雙方開始越來越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雙方的互信基礎也慢慢地建立了起來,
在此期間,中方所提供的價值逐漸集中在政策性條件的獲得、本地人才及本地資金的取得等方面,而外方投資者的價值則明確地表現在產品、技術與設備等資源。尤為重要的是,雙方的優勢資源在互相補充的同時,開始相互影響和滲透。對外方而言,跨國企業通過與中方的合作了解了中國市場的特點和行為規則,且接受和認可了中方所提供的資源價值;對中方而言,跨國企業先進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理念是很好的學習模板。正是通過合資企業的實踐,中國本土企業開始了解和追趕國際潮流的進程,從而極大地改進和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實力;同時,一大批經過合資企業熏陶的專業人才嶄露頭角,并逐漸擴展成為中外合資方集團內部的人才庫,有些更成為其他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這些積累,都是中國本土企業后來強勢崛起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中外雙方也越來越以合資企業為中心來考慮問題。在董事會的討論中,雙方的代表開始更多地討論合資企業本身的利益與前景,而不再是原來各自投資方的利益歸屬。這樣,一種更具有戰略合作性質的伙伴關系在合資企業中漸漸形成了。
可以說,合資企業,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幾年中,為中國市場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跡中重要的助推器,也是中國政府“以市場換技術”的具體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