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菜市口,是清代最著名的法場。按規定,法場在處決犯人前,要給犯人吃一頓“長休飯,永訣酒”。所以,這里曾在人們的記憶里留下了耐人尋味的酒事。
據說清朝時全國每年死刑案件3000件左右,但每年全國監獄中至少要死10000多人。在大堂上被打死,在監獄中病死的也不少,還有很多犯人在刑部大獄被獄卒毆打致死。在嚴刑拷打中造成身體殘疾、缺胳膊少腿的犯人更是不計其數。能四肢健全地去菜市口的死刑犯,還能喝到酒,這也算是一種幸運。比起他們,被打死于獄中的人就更慘了。因而,若是有張氏王氏兩個死刑犯要從獄中提出押往菜市口,獄卒總要這樣說:“張XX,王XX,恭喜二位,明兒有酒喝嘍!”按規矩,在押送犯人快到法場的時候,都要讓死囚進入一家叫“破碗居”的酒鋪。該酒鋪為官辦酒鋪,有一項業務便是供死囚吃最后一頓酒飯。見犯人進酒鋪,店家便端來酒壇,給每個犯人在三個損邊的大碗里倒滿酒,一字排開放于桌上。死囚便點可口飯菜吃飽喝足。喝完酒就把碗“咣咣咣”地往地下一摔,口喊“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條好漢”。然后在獄卒的押解下,噴著濃濃的酒味,晃悠悠走出酒鋪。老北京忌諱用缺口的碗,伙計端上來的碗如果缺口或者有裂痕,客人不但可以摔碗,還可當場翻臉打罵店方,更不必付錢。這一風俗,也許就由此衍生而來吧。
在享用了人間的最后一頓酒飯后,充滿血腥的法場上隨著監斬官的一聲令下,刀斧手舉起鋒利無比的刀,“咔嚓”一聲砍,死刑犯的人頭就落地了。記得這樣的鏡頭,在20世紀80年代上演的電影《城南舊事》里就曾再現過。
在清朝200多年的漫長統治時期,在北京的菜市口飲下“永訣酒”,被砍下頭顱者不計其數。其中有真正意義的罪犯,有“維新變法”運動的殉難者,也有反清的“革命黨人”,還有在宮廷政治旋渦中成為犧牲品的“主和”“主戰”兩派的大臣們,更有與列強血戰的“義和團”。酒香,伴著那各色人等的靈魂上路,飄向了另一個陌生而遙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