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于美國海軍學院的查爾斯在越戰(zhàn)中是噴氣式戰(zhàn)斗機飛行員。在執(zhí)行了75次戰(zhàn)斗任務后,他的飛機被一枚地對空導彈擊中。他從飛機中彈射出來,跳傘后落到了敵人手中,在越南的一所監(jiān)獄里呆了六年。他得以從那場磨難中逃生,現(xiàn)在向人講述他從那次經歷中所學到的東西。
一天,他和妻子在餐館吃飯,另一張桌的一個人走過來對他說: ”你是普拉姆!在越南的時候,你曾經駕駛過從‘小鷹’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噴氣式戰(zhàn)斗機,后來被擊落了。”
“你究竟是怎么知道這些的?”
“我捆扎過你的降落傘啊,”那人說。普拉姆又驚訝又感激地倒吸了一口氣。那人搖著他的手說:“我想它能用!”
普拉姆肯定地對他說:“當然能用了。要是你的降落傘不能用,我今天就不會在這里了。”
那天晚上,普拉姆總是想著那個人,久久都不能入睡。他說:“我一直在想像他穿著海軍服會是什么樣子。不知有多少回我可能在‘小鷹’號上經過他身旁,不知有多少回我可能見到他。而我甚至沒有跟他說過‘早上好,你好’或者別的什么話,因為,你知道,我是個戰(zhàn)斗機飛行員,而他只是個水兵。”
普拉姆想到了在許多的日子里,這個水兵在船艙里一張長長的木桌前細心地編著吊傘索,折疊著每個降落傘的綢片。每一次,他手里都掌握著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命運。
普拉姆問他的聽眾:“誰在捆扎著你們的降落傘呢?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個人,為我們提供渡過難關所需要的東西。”普拉姆指出,在飛機被擊落時,他需要很多種降落傘——物質上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精神上的。他動用了所有這些支撐力量才得以安全降落。他的經歷提醒我們,去發(fā)現(xiàn)那些平日里為我們捆扎降落傘的人。是他們給了我們走過風雨的力量,我們要友善地對待他們。
(司志政摘自《英語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