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倫敦、東京、巴黎……世界金融重鎮一路紅燈,無一幸免地卷入此次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這次次貸危機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不僅讓美國200多萬“房奴”面臨失去家園的困境,更讓全球金融市場受到連帶性影響。
5月19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可此后的事態發展并不如其所愿,這個全球經濟的領頭羊卻先摔了一跤,交易者們更是無心聽取任何關于此次震蕩理性的聲音。
《觀點》雜志特別采訪了愛德蒙得洛希爾(Edmond de Rothschild)金融公司的米歇爾先生,他就本次危機發表了一些看法。
米歇爾把此次危機的爆發比喻成火箭發射,共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解體都需要前一部分為其提供足夠的燃料和推力。
第一階段便是次級貸款的發放:這些貸款的發放對象均為信用記錄和還款能力不高的人,放貸公司這樣做是看中了不斷增長的房價,這并不是什么愚蠢的行為,因為如果金融業不能將存款轉化為信貸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但這種放貸形式是具有高風險的。在第一階段中,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另外,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房價持續走低,也出乎貸款公司的意料之外。一些基金公司的運作,鼓勵了貸款的無限發放,這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第二階段:就好像不知第一階段是否有足夠燃料為第二階段做準備一樣,沒有人準確知道貸款的發放規模和發放量,因此便無從知曉金融系統崩潰的范圍影響。第二階段中,真正的燃料是那些放款機構,他們可能會使問題的解決復雜化。為了應對危機,48小時內,世界各地央行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美聯儲一日三注資,歐洲、日本亦“慷慨”注資。這一系列行動都表示危機正在爆發中。
第三階段:便到了事情嚴重之時。如果次貸危機使一些專門機構、中央銀行等破產,火箭便被運行至軌道了,那時也便是系統性的危機了。
米歇爾最后表示,這次的次貸危機不會像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那樣,對全球經濟產生致命的影響,因為各中央銀行已吸取教訓,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應付此類危機,因此,沒有必要過于焦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