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阿慧和同學聚會后,雙頰緋紅,兩眼迷離帶著醉意回來,我正趕制公司新年度的企劃報告,她在身后擁著我,用滾燙的臉貼著我的耳朵,我笑著轉過頭戲謔道:“怎么了?受刺激了?又是哪一位同窗或舊情人發達了?”“他們當然都沒有我老公出息,只是我們的生活也不見得完美。”阿慧嘆息道。原來太太的密友童玲和她談起了夫妻生活這個私密話題,她說她和老公每天都有性生活,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滿足之情,讓一向覺得“還不錯”的太太自愧不如。和童玲老公一比,阿慧馬上就意識到了我們的“欠缺”。我們剛過而立,結婚還不到四年,每月卻只有兩三次性事。自從我跳槽去了一家大企業后,對太太發出“性號”的次數就明顯減少了,即使主動做一次愛,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自己都感覺衰退得厲害,結束一次性生活后還要休息好幾天。
看著阿慧艷如桃花的臉,我很清楚她的渴望和期待。我說:“好了,快洗澡去吧。”等我整理好桌上的東西,關了電腦,太太已經穿著性感的絲綢吊帶睡衣在床上等我,淡淡的玫瑰花香裊裊而來,柔和的光線裹挾著浪漫氣息,讓我的心里滿懷柔情和愛意。我擁住太太溫軟的身體,然而讓我大驚失色的是,我發現自己不行,無論如何我的身體都和此時的氣氛背道而馳,說真的,我的直接感覺就是:“我不行了,我身體有毛病了。”我清楚地看到阿慧臉上的失望。我不知所措,無法安慰沮喪的阿慧,其實她不知道,我比她更沮喪,更無奈。
那以后,我發現每月有好幾天我都提不起一點興趣,好像女人的月經一樣,似乎還特別有規律。這段時間面對阿慧的暗示,我都采取回避的態度,沒辦法我就想各種理由拒絕她。有時不得已而為之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在敷衍了事,敏感的阿慧當然也意識到我在應付她了。她開始懷疑我有什么問題,我們的性生活也變得忽冷忽熱。
我的一位朋友是醫生,一次閑聊我和他談起了自己身體的癥狀和性生活中的尷尬,朋友講解了好一會兒,最后我終于弄清了原來男人也需要休“例假”,也有性愛的“休眠期”,就像女人每月來月經一樣,男人也有“經期”,在“經期”里他們的生理機能處于惰性,心理要求也在低潮,對性自然提不起興趣。再加上自己工作的變遷,激烈的工作競爭造成的心理壓力又影響了性欲,所以每次做愛后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斗志,“休假”的長短也會因自己當時身體或心情狀況的差異而不同。如果“休眠期”特別長,難免會讓妻子產生誤解。
我把朋友的“診斷”告訴給阿慧,阿慧吃驚地睜大了眼睛:“真的嗎?真的嗎?對不起,我還真的以為男人沒有這些呢。”后來我發現自己那個時候的“癥狀”其實還挺明顯,比如:那段日子,對妻子的“性號”麻木,甚至不愿意和她有身體上的接觸;平時溫和的脾氣變得有些火爆,就像她在來月經前的情緒低潮,甚至沒來由地發火;特別依戀沙發和電視,一晚上半躺在沙發上眼睛盯著電視,懶得說話甚至懶得動,等等。
一旦這些情形出現,我會很委婉地告訴阿慧我想休息,請她體諒我。阿慧很理解我的心情,她也會用比平時還多的溫情來呵護我,讓我安然度過“休眠期”,養精蓄銳。
甚至她還為我特制了“例假”套餐。很多食品不僅能夠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而且有鎮定神經和使人精神愉快的作用,特別是些清淡的時令蔬菜,無論是眼觀還是口感都能讓在“休眠期”的我感覺愉快,譬如馬鈴薯、玉米、青豆等能夠讓人快樂的蔬菜,至于大蔥、韭菜則是易使人煩躁的菜肴,她會盡量不讓我吃。尤其是燥性的牛肉或羊肉,這幾天是絕不上桌的,更不能吃火鍋等易上火的東西。另外,睡前她還不忘讓我喝杯牛奶。而且我很感激阿慧的是,她這時候絕不會有任何“挑逗”和責備的舉止,安靜得像個高雅賢淑的公主。
我很慶幸自己能把自己的“隱私”很巧妙地告訴妻子,但很遺憾的是,對于很多男人來說,他們多半是把自己的“隱私”藏在心里,他們羞于承認自己的疲憊和無奈,結果很容易造成妻子的誤解,從而影響了彼此的感情。
“休眠期”男人該做什么——
◆撕掉“強者”的面具,承認自己特殊時期的無奈。承認自己的平凡并不會損害男人的尊嚴,卻有助于保持心態的平衡。試著說“我不知道……”“我恐怕不能……”或“我不能……”看看會發生什么,什么也不會發生,對嗎?扔掉無論如何都要做個強者的念頭吧,那樣既不切合實際,也會害了你自己。
◆學會向人“傾訴”,尋求更積極的解決辦法。你可以向他人(妻子、親友、心理醫生等)尋求幫助,而不要把問題全悶在心里。有節制的飲食和運動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在這段日子里,千萬不要放棄這樣的好習慣。
◆學會放棄并重新審視你的生活。你還會寫日記嗎?記下自己的感受,通過這種辦法來了解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并努力去發現更多的選擇,還可以找你信賴的人傾訴衷腸。暫時放棄繁重的工作,放松身心,才是上策。
◆重新認識健康的重要性。如果你已經一年多沒看醫生了,那現在就去檢查一下吧。保證適當的飲食和足夠的睡眠,并經常進行一些適度的運動。千萬不要用自我安慰的方式麻痹自己。
◆珍視“休眠期”妻子對你的付出。這回你體會出特殊時期的煩惱了吧,當妻子無私地為你付出很多的時候,記住這些吧,因為妻子也有“特殊”時期。
(余曉麗摘自《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