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經濟正以一種壓倒性的態勢顛覆著我們對傳統經濟的認識,而其中也蘊藏著難以想象的財富機會。應該感謝信息時代的迅捷,這一次讓中國能和世界一同邁開創意的步伐。而中國的未來,將取決于東西方創意經濟碰撞的成敗。
自牛頓、笛卡爾以來,西方人打開了一座又一座的迷宮,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定律,于是越來越自信起來。他們認為自然和社會都是可知的,都是可以結構化、模式化的在認為一切都可以結構化、模式化的過程中,擁有四大發明而改變世界、令世界矚目的文明古國——中國,被忽略和遺忘了。
然而這忽略、這遺忘是不可能長久的。世紀之交,信息化的浪潮霎時改變了這一切。信息化時代,創意悄然興起。有人說,中國人善于感性思維,而這恰是創意所必備的最重要的素質,創意在中國更能凸顯其光彩來。
應該感謝信息時代的迅捷,這一次讓中國能和世界一同邁開創意的步伐。而中國的未來,將取決于東西方創意經濟碰撞的成敗。
創意浪潮席卷全球
創意經濟或創意產業被普遍認為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實際上,對于創意,成體系的研究開始的時間更早。
早在1906年,一位美國專利審查人普林德爾寫了一篇《發明的藝術》的論文,最早提出對工程師進行創造力訓練的建議,并舉例闡述了一些逐步改進發明的技巧和方法,后來另一專利審查人撰寫了《發明家的心理學》,其中專門有一章講述發明方法。同年,克勞福德發表了《創造思維的技術》,提出特性列舉法,在大學講授,以后,奧肯和史蒂文森相繼開出了發明方法和創造工程課程。 1938年被譽為“創造工程之父”的奧斯本制定了“頭腦風暴法”,并取得成功。為推廣這種方法,他撰寫了一系列著作,如《思考的方法》、《所謂創造能力》、《實用的想象》等,并深入到學院、社會團體和企業,組織大家運用這些方法。一些大學、公司等先后采用其理論講課或辦訓練班,為群眾性的創造普及活動開拓了局面。1944年,戈登提出了著名的“提喻法”,成為最受歡迎的創意方法之一。
在創造工程的研究和開發上,日本也有一定的成績。1944年,市川龜久彌撰寫了《創造性研究的方法》一書,1955年提出等價轉換理論,1977年出版了《創造工學》。另一位典型人物豐澤豐雄,提倡“一日一創”活動,先后出版《發明指南》等著作。日本人提出了許多有特色的創造方法,如“KJ法”,“NM法”、“ZK法”、“CBS法”等,有多種創造力開發的著作,還有一些專門研究機構,群眾性創意活動極為普及。
從1946年始,原蘇聯一批學者從175萬項發明專利中遴選出4萬項高水平的專利文獻,從中概括出一批普遍性,有效性強的方法,制定了《發明課題程序大綱》、《基本措施表》、《標準解法表》等,并不斷完善,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創造工程體系。
此外,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對創造方法發展作了大量貢獻。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意設計方法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比如輸出輸入法、強制聯系法、形態分析法、組合法、焦點法、原型啟發法、類比法、聯想法、假說法、夢幻法等等,目前已達340余種。無論是群體或是個體,利用這些方法,都可顯著提高創意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速度,促進創意、創造難關的突破,因而有重要的研究、推廣和實用價值。
上述事實只是對歷史的回顧而并非否認英國在創意產業研究的地位。實際上,在政府的推動下,英國在創意產業的成績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和效仿。
——1997年大選上臺后,布萊爾著手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將創意產業理念作為一種國家產業政策和戰略提出,以此作為“新英國”計劃的一部分。這一作法后為各國所效仿。實踐證明,創意確實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這一定義在普遍意義上為人所接受。
——英國政府的創意產業政策,是目前國際上產業架構最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其中不但包括了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企業財政扶持、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品出口等方面,并且有明確政策指導相關企業或個人如何從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獲得投資援助,實現了構造完整的創意產業財務支持系統,包括以獎勵投資、成立風險基金、提供貸款及區域財務論壇等作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務支持。
——英國最先確定了創意產業的范疇,并納入統計體系。英國政府把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產值大或成長潛力大,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三個原則作為標準,選定了十三項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范疇。包括軟件開發、出版、廣告、電影、電視、廣播、設計、視覺藝術、工藝制造、博物館、音樂、流行行業以及表演藝術等十三項產業。
——根據英國政府的官方統計報告,其十三項文化創意產業2001年產值達1120億英鎊,占英國GDP的8.2%,雇用4.3%的就業人口。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創意產品生產國。1997-2001年,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都在6%以上,平均年增長率為8%,而整體經濟增長率則為2.8%;1997-2001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增長率平均為5%,而整體經濟就業增長率則為1.5%。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英國政府推動經濟增長與降低失業率的有效發展策略。
最后一組數據充分體現了創意經濟的魅力,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根據自身特點發展自己獨有的創意產業。從本世紀初,創意產業的浪潮席卷全球。
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稱為“版權產業”,并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邊緣支撐產業。美國是全球版權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以電影、軟件為首的版權產業已經成為當今美國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產業。 2002年美國版權產業產值達到125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12%。
在韓國,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促使韓國政府開始改革,提出“設計韓國”戰略,把文化創意產業視為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韓國政府設立了文化產業局,并于1999年通過了《文化產業促進法》,明確鼓勵文化、娛樂、內容等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基金由當年的549億韓元增加到2002年的2329億韓元,四年間就增加了四倍。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電影出口在1995-2001年六年中成長近50倍,韓劇打遍亞洲。同時,游戲產業也快速發展。目前,韓國占世界游戲市場的5.3%??傮w上,韓國數字內容產業已經超過傳統的汽車產業,成為韓國的第一大產業。
此外,澳大利亞、新加坡、新西蘭等國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快的國家。澳大利亞 2000年版權產業總產值達192億美元,占GDP的3.3%,年增長率為5.7%,高于同期經濟4.85%的增長率。新加坡2000年文化創意產業總產值約為50億新幣,約占GDP的3.2%;1986年到2000年間,新加坡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7.2%,高于同期GDP10.5%的增長率。新西蘭通過整合相關產業中的創意部門,提出大力發展廣告、軟件與信息服務、出版、電影與錄像、設計等10大文化創意產業,2001年新西蘭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約為35.26億美元,約占GDP的3.1%。
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明確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而今天,創意產業所創造的財富定然遠不止如此了。
創意浪潮顛覆傳統經濟模式
創意浪潮并非突如其來。
1990年,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玻特提出了經濟發展四階段論。這四個階段分別是: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
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廉價的勞力、土地、礦產等資源;
投資驅動階段:以大規模投資和大規模生產來驅動經濟發展;
創新驅動階段: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財富驅動階段:追求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追求文學藝術、體育保健、休閑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主動力。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末,由于傳統需求的不斷萎縮,資本集約化的行為已經難以帶動經濟更快的增長。人們不停的在尋找新經濟模式和新興產業。
在表象上,1、傳統產業的規模增長主要依賴于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而所能吸納的勞動力越來越少。而人口的快速膨脹急需尋找更多的新興行業來提供就業機會。
2、無論是依靠資源還是依靠投資,傳統產業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及對環境的破壞難以避免。
3、傳統產業的市場格局已經穩定,不能為新加入者提供快速積累財富的機會。這也是中國這樣的快速發展中國家倍受投資青睞的原因。
因此,尋找新經濟模式勢在必然。
在這里,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創意產業的定義中提出的幾個要素:“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1、以人為本,不依賴于資源的花費。2、具有創造財富的潛力。3、充分創造就業。其上的幾個問題正好迎刃而解。盡管筆者對于英國僅僅將十三個行業劃歸創意產業有不同意見,但對英國人提出的這個定義還是十分認同的。
也許我們應該說,創意產業的出現和興起就是一個創意,也是一個必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一個誘人的機遇擺在中國人面前。
歡呼個人財富英雄時代的來臨
計算機及互聯網的普及,已經標明知識創新為經濟發展主動力的階段,也即今天人們常說的知識經濟的階段的來臨。這是從其作為生產工具這一視角來看的。與此同時,它還帶來一個重要的變化——公平——從人的個體角度看,獲得學習機會,獲取充分信息資源的公平。一網在手,一個普通學生和一個資深學者所面對的信息是基本一致的。而差別在于后者或許能更好的理解消化、總結歸納。在要素驅動階段或投資驅動階段,這也許并不代表什么,但在以個人為創意主體的創意經濟時代,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因為他使每一個人都擁有了無限的創意可能,并最終實現財富夢想。
2006年10月9日,Google宣布出價16.5億收購視頻互動網站Youtube,附帶效果是,查德 · 赫利、陳士峻,兩位不滿30歲的億萬富豪誕生了。這在傳統經濟時代是無法想象的。他們不是靠整個家族數十年的積累,也并非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資源,更談不上技術上的突破,他們做的只是尋找投資以維護視頻網站的運轉,他們有的就是分享視頻這一創意,以及幾年下來,在視頻市場占有的46%的份額。更令人思維混亂的是,在Googl收購它時,Youtube每個月還有著50萬美元的虧損。這一切都在顛覆的傳統的經濟理念,但它就是發生并存在著。時代華納的老板帕森斯對此評價為“你必須得改變自己的信仰”。
分眾傳媒是另一個我們身邊的神話。一次偶然的逛街機會,江南春突然對徐家匯一個商場門口的張貼廣告產生興趣,為何不把這些廣告變活?一個創意,使電梯間無聊的等候時間變成納斯達克市場愈8億美元的市值,而他本人也邁入億萬富豪的行列。其時,他不過32歲,而分眾傳媒當時成立不過26個月。其間,我們看不到多么波瀾壯闊的商戰情節,也沒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堡壘,有的只是一個創意和江南春的堅持。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李彥宏、馬云、陳天橋這些個人財富英雄成為新經濟模式的主流。
毋需諱言,在中國歷史上,財富的創造一定依托于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占有。利用公共資源獲取個人財富,這一定律在今天依然存在并且盛行。
而創意經濟和創意財富階層的興起或許將改變這一不成定律的定律。一系列的例子告訴我們這樣幾件事:1、個人可以完全憑借自身的創意和努力擁有財富;2、擁有財富的過程可以盡量少的依賴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這使得“草根”階層擁有同樣的機會;3、正確的過程導致正確的結果,這將是一批不身背“原罪”的成功者。
僅此幾點,就值得我們為生活在充滿這樣一個機遇的時代歡呼了。
但每一個人都會問,創意就這么簡單嗎?
創意——財富 誰為我們提供一個整合的力量?
有一個流行在互聯網上的故事,真實性待考,但這并不影響他要表達的意思。
我們或許都沒有注意,盒裝飲料的吸管在不知什么時候已經變了。原先一個直管,變成長短兩根直管,中間由波紋管連接。于是我們可以在任何角度喝到盒中的飲料。而這一改變來自一個日本家庭婦女。
故事中她的兒子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來,每天給兒子喂水吃藥都是一種麻煩事,于是她想出了我們上面所說的新吸管。
但是對于一個家庭婦女來說,即使這樣一種想法她也無法做成產品,光有想法是沒有用的。于是她給日本的發明協會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們自己的創意,看看是否可行。
發明協會接到這個創意后組織專業人士對此創意進行了評估,初步認為想法不錯,應該是一個很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同時聯系了與協會合作的塑料產品生產廠家,咨詢在生產上的一些問題,得到容易生產的肯定答復后,他們通知那位婦女,愿意代理運作這個創意,于是婦女和發明協會簽訂了委托合同。
然后發明協會對創意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專業專利代理人員撰寫了專利申請書并進行提交。同時發明協會委托塑料生產廠家小批量的進行生產,并將產品提供給合作的商業部門進行試銷,了解市場的反應,也聯系了生產飲料的廠家和餐飲公司,讓這種小吸管和他們的飲料配合,看看消費者是否能夠歡迎這種吸管。結果產品大受歡迎。飲料生產商通過附送吸管顯著的提高了產品的銷量,小批量的產品在經銷商那里供不應求!
得到這個反饋后,發明協會與合作的一些商業部門進行協商,商業公司看到了產品的市場前景,于是得到愿意承銷地承諾。
這時候專利已經批復下來,發明協會拿著經銷商地承諾書和專利證書與幾家塑料吸管生產商進行談判,生產商看到產品銷路不愁,又是專利產品,如果自己不接產等其他公司新吸管上市可能原來的吸管就沒有市場了,自然愿意生產,于是簽訂了專利的技術許可合同。
很快大批量的新型專利吸管上市,由于其使用方便,大受市場歡迎,基本上占據了塑料吸管的市場,包括麥當勞、肯德基。
那個希望給兒子提供方便的婦女雖然這個時候兒子早已病好了,不用在床上用這種習慣進水了,但是獲得了數千萬日元的專利許可費用,于是衣食無憂;
發明協會通過項目的運做,在技術許可費中獲得提成,也有不菲的收入;
專利代理人員賺取了他們代理費;
接產的吸管生產企業正在熱火朝天的擴大生產規模,老板樂得開了花;
流通商通過銷售這些專利產品獲得更好的利潤;
采用這種吸管的飲料企業獲得更好的銷量;
消費者買到了更好用的產品。
這個過程沒有輸家,多家多贏,皆大歡喜。
這個故事是很多小產品產生的一種寫照。
而過程的關鍵在哪里?
在整個從創意到商品的過程中涉及到許多資源的配合,技術評估、專利代理、生產商、銷售渠道、產品相關行業等,這些資源結合在一起,一個靈光一閃的創意最終成為一個市場的寵兒,并給所有的這些介入的企業和人員都獲得了滿意的回報,大家皆大歡喜。
但是如果沒有將這些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的發明協會,日本婦人的創意再好,也只是頭腦中的一種想法而已,不可能成為一種產品。就像很多手里拿著技術和專利的發明人一樣。對于發明者、投資者、經銷者、生產者都需要這樣一種將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力量。
我們上文中的財富英雄們,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能力整合了這些資源。但更多的創意,更多的創意者,因為沒有這種能力,而使無數財富機會胎死腹中。
在中國,最急需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力量,整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