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讀》的作者李曉璘是位醫生。他在作品中描繪的明月清風,燈下夜讀,是古往今來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美妙意境。黃綠白相間的水仙,樸素的燭臺和極具特色的線裝書,確讓人心平氣和。雖無“紅袖添香”,卻也賞心悅目。水仙的縷縷清香,如豆的燭光,使靜止的場景生機盎然。意境的營造已臻完美,其所追求喧囂與浮躁之外的那份淡雅、平實,表達得很到位。讀之,可聞清香幽香書香;觀之,愈覺平靜沉靜心靜。宜人宜心且養氣安神,可應“讀你千遍也不厭倦”那句歌詞。恰到好處的點綴,較好地表述了攝影語境,也與作者懸壺濟世職業角色的內心世界相吻合。
畫面中若換成一件老清花瓷燭臺和醫書《金匱要略》,歲月浸潤所散發的神韻,會更令人沉醉。新道具欠“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韻味,帶幾分視覺上的生澀。另外,再作些虛實處理,畫面將會更顯厚實。
——這是我以前給李曉璘《夜讀》寫的評論。在全家人看春節晚會的除夕之夜,他關在自己的房間創作了這幅作品。工作上,李曉璘外出游歷名山大川的機會不少,但他鏡頭里拍攝的還是花卉靜物居多,一是喜歡,二是近便,伸手可及。他屬開車一族,平日里卻愛騎著他那輛特制的自行車,前邊是攝影包,后邊是三腳架、反光板,穿行于海河之濱的街頭巷尾。50元買一張水上公園的年票,風霜雨雪、晨霞暮靄的公園里便時時印下他興致勃勃的身影。李曉璘總能因陋就簡獨辟蹊徑,于極平常中拍出不同尋常的片子。仔細看,常見的花卉也透著幾分神秘的味道。須知這是在空曠的室外,用自然光拍攝的。繁雜中擷取一枝,為我所用又別具一格,功力可見一斑。在他不拘題材,涉獵廣泛的作品中,讓我驚異他那雙拿手術刀開腸破肚的手,幻化出如此豐富多彩的風花雪月、明媚典雅……
也難怪,李曉璘,名字年輕又富活力,見面才識已過花甲之年,是名字讓我產生了先入為主的錯位。他上中學時就癡迷攝影,借來的“上海58-2”、“莫斯科五”、“華山”照相機憧憬著他心中年輕的藝術之夢,一晃已45年,如今光收藏的國產照相機就有300多臺……
好了,不多說了。李曉璘,62歲,著名外科醫生。每周幾個手術,休息日也要早上7點去病房查床,已成多年慣例,無論寒暑,恪守不渝。攝影創作的奔波使他體格健壯,花甲之年在手術臺上得心應手。攝影中對美的追求,使他在無影燈下演繹著盡善盡美的杰作。醫術醫德上的敬業和攝影上的迷戀一樣讓他享受著“熱愛”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