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雖小,但在他的意識里,已經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在什么事情上受挫了!他眼淚汪汪的,卻又堅持著一步也不肯退縮。小寶寶的小小挫敗感,是他成長中必須體驗的。當媽媽的你,是該親自幫助他,還是該在他身邊輕輕鼓勵?
常看到媒體上報道:小學生因為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或因為被老師批評,竟離家出走甚或自殺。發生這些事件,專家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幼兒期的“挫折教育”,使得孩子對挫折和困難的承受力太弱。現代社會家庭條件都已很優越,每位家長都想把最順利、最完善的成長環境提供給自己的孩子,今天要如何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呢?
對于幼兒來說,挫折的含義,不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明白:也有他完成不了的任務,也有他必須面對的困難,他有時也要體驗失敗和沮喪的情緒。
情景1
3歲的辰辰想自己脫衣服,先褪去兩只袖子后,腦袋卻怎么也褪出不來,兩只耳朵擋在那里真是礙事!扯啊扯啊,就是脫不掉,辰辰又氣又急,終于哇的一聲哭起來了!
情景解讀: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在生理成熟方面比嬰兒期前進了一大步,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可以獨立完成了,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飯等等;但是與大孩子相比,他們的生理成熟還是有限的,特別是一些精細動作還不能很好地完成,例如扣衣服上的小扣子、系鞋帶、脫套頭衫等等。
你該項怎么做:
當幼兒遇到一些困難任務時,父母應該提供恰當的幫助。父母首先要明確哪些事情是幼兒可以輕輕松松完成的,哪些事情是幼兒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而哪些任務又是幼兒不可能完成的;明確這點后,對于那些輕松任務,家長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不要在這些事情上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同時也不需要給予過分的關注和表揚,比如3歲的孩子自己穿脫不用系帶的鞋子,吃飯時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菜夾到碗里等等。而對于那些孩子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要避免讓孩子去嘗試了,例如書寫筆畫復雜的漢字、拼500塊的小拼圖等。這些過于困難的任務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喪失自信心和積極性,從而變得對學習一類需要完成任務的工作失去興趣、很冷淡。
對于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成人的角色應是充當一名觀察者和幫助者:觀察孩子為什么會發生困難,發生了什么困難,是否需要成人的幫助,需要多少幫助……例如3歲的辰辰脫不好套頭衫,父母一看,噢,原來是扣子沒解開就脫衣服,大腦袋當然出不來。這時就可以指給辰辰看:辰辰,這里還有一顆扣子呢,脫衣服前需要解開;或者,父母發現辰辰脫衣服時手用力的方向不對,應該是向上扯,而他拉著衣服向前扯了,這時父母可以教給孩子脫衣服時正確的用力方向。在父母的指點下,孩子能夠成功地完成任務了,這時候給予孩子一個肯定和鼓勵,能夠增強孩子克服更多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雖然教孩子的過程要比成人順手幫孩子把衣服一脫要復雜一些,但對孩子來說意義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包辦代替的事,孩子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鍛煉;而成人教孩子的過程,孩子自己在思考、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情景2
貝貝是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她在幼兒園的室外活動時,看到同班的丹丹、樂樂和小宇在玩過家家。貝貝很高興地跑過去想加入,沒想到丹丹使勁推開了貝貝,一邊推一邊說: “我們的家只有三口人!你快出去!出去!”貝貝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會被拒絕;過了一會兒,看看他們三人沒有接受自己的意思,只好怏怏地離開了。
情景解讀:
隨著成長,幼兒要學會接受的一個客觀事實是:世界不是以“我們”為中心而安排的。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家庭很容易把他們作為中心,尤其是我們的獨生子女家庭,幾個成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習慣:自己喜歡吃什么家里就要買什么,自己喜歡到哪里玩大人就要帶他去哪里,喜歡誰給他講故事那人就得不停地講……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和中心事物的安排似乎都是遵照孩子的好惡來定的,世界被粉飾得多么美好!
然而,有一天,尤其是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后,他們發現,周圍的世界發生了改變,違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就說上幼兒園這件事吧,孩子是不愿意和自己最親愛的父母、家人分離的;而且到了幼兒園也不能隨心所欲了,要服從幼兒園的規定、老師的安排;幼兒園里的小朋友,也會和自己爭搶東西,一點兒也不會謙讓自……這個世界怎么在突然之間發生了這么可怕的變化?一位朋友說到她的孩子剛去幼兒園時的經歷:在第一天的哭鬧后,她的孩子第二天又被送去幼兒園,然而媽媽在接孩子的時候看到孩子躺在小床上,知道媽媽來了卻看也不看媽媽,而是面無表情地看著天花板。媽媽從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種絕望的情緒,嚇壞了的媽媽趕緊上前緊緊抱著自己的孩子。
你該怎么做:
隨著成長,我們的孩子將會逐漸明白,世界不是以“我”為中心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按“我”的意愿安排的,而我們,需要適應外界,適應環境。
對于貝貝來說,她需要接受的客觀事實是:丹丹他們制定的游戲規則,這次只能有3個人一起過家家,而按照規則,她是第4個想加入游戲的人,因此就成了不能被游戲接受的人。
作為家長,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幫到孩子,因為你不可能每件事情發生時都在她身邊。父母能做的,就是時時鼓勵自己的孩子,并且讓他們認識這個道理。告訴他們,你被小朋友們排除在外,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你,而是因為有其他的原因;退一步講,要告訴孩子,即使不被他們喜歡也是正常的,因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被所有的人都喜歡。
生活中,挫折就是這樣普遍存在著,孩子在反復體驗中逐步認識到挫折的客觀存在,從而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可能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來自自己的努力、問題的解決。
情景3
“六一”快到了,每個班的老師都在忙著給孩子們排練舞蹈。大班的天天非常想參加那個新疆舞的表演,可老師選出的8個孩子里并沒有自己。天天對老師說:老師,我也想跳這個舞!老師正忙著給孩子們排隊,沒有聽見天天說什么。天天回到家告訴媽媽自己沒有被選上跳新疆舞,他傷心極了。
情景解讀:
從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開始,幼兒就體驗著比較和競爭:誰能安靜地午睡,誰能積極地回答老師的提問,誰能在放學前得到一朵小紅花……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每個孩子的優勢也不同。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其主要思想就是說人類的智能表現在很多方面:語言、邏輯和數學、音樂和節奏、視覺和空間、身體和運動、自省、交往和交流以及自然觀察的智能等。沒有人能夠在每個方面都十分優秀,我們總是在某些方面優秀、某些方面平常而某些方面比較差勁。
你該怎么做:
作為父母,有時候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喜歡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比:“看看,人家小明都能數到1000了,你才能數到幾?”“瞧,人家比你還小半歲呢,滑板車玩得多好,真不知道你害怕什么!膽小鬼!”聽著這樣的評論,我們的想象是:這個孩子是夠差勁的。而實際情況可能是,這個孩子的長處不在數學方面、不在運動方面,而在語言和觀察方面:他能夠把自己看到的事件清晰而準確地描述出來,他能蟛敏銳捕捉事物的細節……如果按照父母的評論,孩子會完全喪失自信心:自己在任何一個方面的能力都比不上同伴,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案例中的天天,由于在“六一”演出的舞蹈節目中沒有被老師選上而傷心,因為天天的身體運動技能在同伴中不是最突出的,所以老師挑小演員時就沒有選擇天天。回到家里,當天天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時,表示自己很傷心。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特點:天天的優勢不在舞蹈,其他小朋友跳得更好,所以老師選擇這些小朋友代表班級去表演;而另一方面,天天的畫畫得很好,他的大作經常被展示在幼兒園的作品欄里。每個孩子的長處體現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天天不能在“六一”的舞臺上代表班級去跳新疆舞,但這并不說明在其他方面他也不行。
有競爭就會有淘汰,當孩子面對被淘汰的結果時,父母應該小心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不要讓他喪失奮斗的動力。
專家簡介
兒童心理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現為京師奕陽教育公司研究員。
體驗挫折,并非將孩子拋到萬丈深淵
兒童心理學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兒童生活的環境最好是平穩而少曲折的,這樣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沖擊比較小,兒童容易適應,有利于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在心理測量中,有一個“生活事件量表”,用于測量一個人近期的健康狀況:它通過算一個人近期生活中發生的動蕩事件,來預測此人近期是否會生病。研究發現,生活變動大會引發身心疾病。例如,被批評、發生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等等都可能引發一個人的心身疾病,當然生活變動時間也包含一些正面、積極的事件,例如升學、搬新居等等。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吵架、離婚,教師責罵、體罰,同伴的拒絕等,會使兒童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和自卑等消極心理。
這個理論聽起來似乎和我們的主題——讓幼兒體驗挫折是矛盾的,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1 生活中,我們無法避免地要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情境,每個人都如此。常見的小挫折包括:上班時差幾秒鐘沒趕上公共汽車而只好在車站等很長時間;工作中偏偏碰到一個脾氣古怪的合作者;考試沒考好,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挫折情意。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樣,吃飯時不小心把碗打翻了,上廁所時不知怎么尿到了褲子上,這些事情的發生也是那么不可預料。所以,我們不能避免生活中的曲折,而是要學會應對生活中的曲折。
2 我們提倡的是讓孩子適當體驗挫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拋到一個丈深淵。前文已經解釋過,對于孩子來說,適當的挫折和困難就是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解決和克服的難題。我們不能對孩子提出超越其年齡特點的要求,否則孩子體驗到的不是“適當的挫折”,而是“徹底的絕望”,從而喪失了自信。研究者曾經在動物身上做過一個實驗;把狗關到一個大籠子里,籠子的地板可以通電。開始的時候,整個地板都通了電。地板一通電,狗就會向各個方向逃避,想躲開令它痙的電流;經過無數次努力后狗放棄了躲避,因為無論如何它都躲避不了電擊。隨后,實驗條件發生改變:籠子里通電的地板只有一半。如果狗躺在左邊,那么右邊的地板是沒有電的。但是,實驗的結果是,狗已經絕望了,通電時它一動不動地趴在那里,沒有絲毫的掙扎,不做任何的努力。雖然這是個動物實驗,但是我們可以把結果推論到人類身上;失望的情緒會使人放棄一切努力。
3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成人要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就像我們不會把一個新生兒放到野外的惡劣環境中,讓他們經受風聽吹雨打、任他們自生自滅一樣;在孩子遇到精神和心理上的風雨時,我們也應該提供溫暖的支持。例如,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父母就應該為孩子生活中的這一重大變化做準備,幫助孩子平穩地過渡;帶孩子去參觀幼兒園,告訴孩子幼兒園中的生活會是怎么的,在幼兒園遇到困難可以向誰去助……如果有這些鋪墊,孩子的眼神是不可能因上幼兒園而“絕望”的。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的挫折事件是不受歡迎的,但是我們不能阻止它的發生;當挫折事件發生后,如果幼兒能夠勇敢地面對它、自信地解決它,那么挫折事件反而是孩子成長的契機。適當的挫折教育,能使孩子獲得受用一生的心理素質:不怕挫折、敢于面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