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寶寶有多“急”(測評你家寶寶的“急躁程度”)
先做個小測試吧,在以下的急躁癥狀中,你家寶寶占了幾條?不要猶豫,憑你的第一印象來判斷“Yes”or“No”。
寶寶經常因為積木拼不好或拼圖失敗而發脾氣,把積木和拼圖撒得滿屋都是;
寶寶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總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一旦發現電動玩具不能自如旋轉或行走,寶寶就急得使勁拍打它;
寶寶早上總是穿反褲子,穿錯鞋子;
寶寶系鞋帶總是亂七八糟,經常在穿鞋帶時出現一根鞋帶的兩頭在同側出現的狀況;
寶寶喝牛奶和酸奶時不耐煩用吸管吮吸,總是要求把杯子打開來喝,由此打潑牛奶的“事故”經常發生;
寶寶經常打碎朋友家或自家的物品;
寶寶在剪紙活動中經常有剪斷圖案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剪斷圖案寶寶就大發脾氣,將彩紙剪得滿地都是;
一有寫反數字和字母的情況,寶寶就急得直捶自己的頭;
寶寶畫畫永遠只涂一部分圖案,所以他的蠟筆畫永遠像“半成品”;
寶寶在學習或生活上一遇到問題,就求助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延遲半分鐘才響應,寶寶就急得大叫大嚷;
寶寶外出游玩時在途中發脾氣,原因可能僅僅是飛機晚點或需要轉機;
寶寶一遇路堵就煩躁得不得了,可能去拍打或踹蹬司機的椅背;
寶寶前去游玩時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攪,一旦爸爸媽媽停下來與熟人說話,寶寶甚至會踩爸爸媽媽的腳,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寶寶不耐煩等所有的人都到齊后再開飯,如果爸媽不允許他先吃,他就發脾氣說一些傷人的話。
以上15種情況,你家寶寶符合多少條?如果在3條以下,寶寶基本上是遇事從容,不急不躁的,能沉著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如果在3~6條之間,寶寶已經有急躁冒失的傾向,需要小心克服;如果符合你家寶寶的有7條以上,說明寶寶急躁不冷靜、不能換位思考說服自己耐心等待的趨勢已相當嚴重。
寶寶急躁,原因知多少
兒童行為分析專家發現,急躁寶寶的冒失表現,在5~6個月月齡的時候就有表現,而急躁表現達到頂峰的年齡段,在2~7歲,這一階段,也是孩子在生活、學習、游戲等各個方面不斷接受新挑戰的階段,也是孩子的心智發育趕不上其接觸面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導致孩子冒失、毛躁、不耐煩等待的深層原因包括:
1 邏輯不清。年幼的孩子很難搞得清事物的內在邏輯性,因此在完成一些比較復雜的任務時,會出現順序混亂、顛三倒四、手忙腳亂的跡象,越急,越做不好,最終陷入惡性循環。父母應注意觀察寶寶的情緒變化,當寶寶因為急躁而灰心喪氣時,應鼓勵寶寶理清頭緒,從頭開始,并教會孩子有條有理地做事情。
2 動手能力相對思維發展滯后。如果寶寶屬于這種情況,尤其是手部的小肌肉群發育不足,將使寶寶明顯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會導致寶寶耐心不足,出現急躁、亂發脾氣的狀況。
3 注意力轉移較快。如果從小沒有受到“做事有始有終”的熏陶和訓練,會在學習和游戲中留下許多“半拉子工程”,最后發現其他小朋友都有模有樣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寶寶就會因不服氣和懊悔而發急。
4 對新奇活動的熱情度高。如果屬于此種情況,寶寶的目的性很強,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一刻也不想耽擱和等待。由此可能出現寶寶去看好萊塢動畫大片,偏偏電影首映式前有游戲活動,寶寶就不配合、發脾氣,認為耽誤了他看片。
5 一味滿足孩子。家長從來不會在寶寶提出要求時做“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總是處于“即時滿足”與“超前滿足”的狀態,導致寶寶任性,想要什么,一刻也不能等待。父母的動作稍慢一點,寶寶就大呼小叫,亂發脾氣。任由寶寶這種“一刻也等不得”的狀態發展下去,寶寶必定難以與他人協作,將來做事也可能是有始無終的。
讓寶寶學會等待的專項治療訓練
要寶寶學會等待,就要對癥下藥!
做事條理性的專項訓練:
針對:心智發育不成熟,弄不清做事順序和事物內在邏輯性的寶寶。
怎樣做:父母可以教寶寶一些做事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并經常對他說“別急,想清楚了再做。”父母可自己示范穿衣、穿襪、穿鞋的順序,讓寶寶體會其中誰先誰后才方便;搭積木時,引導寶寶觀察積木的大小形狀,讓寶寶自己體會先放哪塊后放哪塊,才能將積木搭得既快又穩;玩剪紙時,父母可教會寶寶去觀察“哪一刀是剪斷的一刀”,一旦寶寶學會了倒過去找失敗的原因,學會有條有理地推想,急躁的毛病也就不治而愈。
動手能力專項訓練:
針對:手部精細功能不足而發急的寶寶。
怎樣做:父母可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培養寶寶耐心的活動,來訓練寶寶的手部肌肉部,提高其全身的協調性,在活動過程中逐步增強寶寶的自信,如拍皮球、穿襪子、撿豆子、剝毛豆、扣扣子、系鞋帶、刻紙和剪紙等,都是極好的訓練。
有始有終的專項訓練:
針對:做事半分鐘熱度、打一槍換個地方的寶寶。
怎樣做:父母可有意識地收集寶寶以前的“半拉子”繪畫和剪紙作業給他看,問他還有哪些地方沒有做好?如果僅此還不能觸動孩子,父母也可以扮演這種做事有頭無尾的角色給寶寶看,如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到一半父母就去做其他事,如果孩子來“批評”你,那么,趁此機會,你就可以告訴他做事有始有終的必要性。
禮貌的專項訓練:
針對:給人任性無禮印象的寶寶。
怎樣做:父母可有意識地帶寶寶安靜有禮地排隊、吃飯等。所有的家庭成員、進入旋轉門時如何依據先來后到的次序魚貫而入、如何先行退出已經滿員的電梯。禮貌不僅是修養訓練,也是耐性訓練。父母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如何使等待變得有趣,如,排隊時在隊列里玩繃繩游戲和指套游戲,使等待的過程不那么枯燥。
延遲滿足的專項訓練:
針對:因即時滿足和超前滿足變得一點耐性也沒有的寶寶。
怎樣做:當寶寶索要糖果、玩具、漂亮衣服,或者要求與父母一起去游樂園時,不要馬上答應他,可讓他等待數個小時到數周,再滿足他。延遲滿足的時間控制,很有學問,一般要趕在孩子對這件事的興致完全下降之前滿足他,不要過早,也不要過遲,而孩子對事物的興致的維持時間,與他的年齡密切相關,寶寶越大,對同一件事的興致維持時間越長。“延遲滿足”雖然帶來了一點挫折感,但讓寶寶從小學會等待,也加深了他得到滿足后的幸福感。
愛惜物品的專項訓練:
針對:沖動之下亂摔玩具,喜歡拿周圍的物品出氣的寶寶。
怎樣做:父母可有意識地通過實際行動勸導寶寶耐下性子、珍惜物品。如跟孩子一起修理摔壞的玩具,或用卡紙、木塊、布帛自制玩具,等等。修理和制作玩具的過程,既培養了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培養他動手動腦,心靈手巧,也是“愛惜物品”的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