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銘管理著一家消費電子零售店,是的,全中國只有這么一家。準確地說,身為百思買亞太區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的楊得銘,在整個亞太地區(除日本外)也只管著這一家只開張了9個月的店。
但是,這家店卻像一把達摩克利斯劍,一直懸在國美、蘇寧等中國家電零售巨頭的心頭。雖然現在的百思買還不會給地頭蛇們帶來真正的威脅——那兩個本地公司在中國大陸的門店數目分別是百思買的650倍和410倍,但是楊得銘顯得并不很著急。百思買全球的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實力擺在那里——事實上,從他每天的工作內容可以看出來,楊并不想做一個瘋狂的挑戰者.而是想成為一個分享者。他每天都在耐心地積累經驗,為2008年在中國要開的8-10家新店作著準備。
楊得銘每天休息時間不多,四十多年來每天只睡四到五個小時。他笑說,這是年輕時喜歡玩、不想睡覺養成的習慣。
我不大會覺得壓力大,我已經習慣一個人做好幾個人的工作了。過去,我離開一家公司的崗位,一般后面要四到五個人才能分擔我的工作。我的辦法是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不鉆牛角尖。
有時間我會看書,多數是很專業的書,比如和市場調研有關的,行業里的書等等。
楊現在主管百思買在中國的三個業務部門(全球采購、五星、百思買),三個業務部門需要他分開管理,每個部門都有不同層面的會議要開,所以會議占據了他每天工作的最主要部分。
我每天8點半到公司,處理美國晚上發來的電子郵件。會議從9點開始,早上一般會有兩個會,中午我盡可能在10分鐘內把午飯解決,然后接著工作,下午一點鐘會議就開始了,也有兩個會。我們有零售、人力資源、財務、業務拓展等團隊,需要我把時間合理地花在每個部門。很多事情都是定式,比如業務拓展會議兩周一次,還有很多合同要審批 零售業的工作其實不是很炫目,有很多瑣碎的內容在里面。
我相信每個會都有它的意義在里面。剛來的時候,從每個會里我都能學很多東西。我們不單單是報數字這么簡單,我們每個星期都會涉及不同領域,比如IT、家庭影音部門,而且都會有比較詳細的報告。
我每天下班時間一般很難確定。其實,百思買每一個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都是很重的,大部分員工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比在家里多。我們每開過一次大型會議后,都希望同事在輕松的情況下離開公司。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去找一個地方交流。可能一個團隊下了班,六點半左右我們會在辦公室旁邊一起吃飯,一個星期兩到三次,這也是團隊建設。最近有很多大的跨國家電品牌的中國老總換人了,大家就會花時間給新來的人作個總結,比如百思買過去和他們的生意是怎么做的,讓他對我們和他的產品所處的位置有更好的了解。反過來,我們也希望他們反饋信息,比如有什么新的產品等等。

過去五個月,我見過好幾個品牌的CEO了,他們部是第一次來中國第一家公司。
楊得銘希望以后自己能在開會之余把更多時間花在門店里。除了出差巡視百思買入股的南京五星電器的門店以外,他現在經常去逛上海徐家匯的百思買店——而且大多是貼上自己的周末休息時間,以普通顧客的身份和家人一起去。
我總能找到一些新的東西買,上周是買了新液晶電視放在家里。我跟普通顧客完全沒有分別,包括到店里面去提問題,選擇買什么,付款,安排安裝送貨……其實對我來說,這是很好的體驗。不過我不會通過這種方式考驗員工素質,這不太公平——因為他們都知道我是誰。
其實,我第一次到百思買是買了一個手機,當時我還沒有加入這個公司。百思買給我的一個感覺是,銷售過程和服務很不一樣。我買的是諾基亞E62,我那時不大會用手機發送郵件,接待我的銷售員工不但非常清晰地告訴我使用方法,還幫我把密碼設好,我離開以后把有些東西忘掉了,兩星期以后再到店里,那個員工不在,另一個員工又重新跟我講了一遍。我相信在同樣的情況下,其他競爭對手不太可能舍得花那么多時間幫你。那次的體驗絕對是真實的。
我現在去逛上海百思買店時,會想辦法和顧客溝通,問他們為什么選擇在這里購物——這很重要,我以前在寶姿就是這么做的。
對于百思買,很多人都會問:目前它在中國只有一家門店,想要靠它對消費者傳遞信息和威脅競爭對手是否難了點?
過去幾個月,傳聞一直很多:為什么開了一家店,第二家又不開了?外界對這些東西都會有不同的說法,但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時間表。百思買能在全球做到第一,不是單單會賣東西,其實,我們市場研究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很好。
現在百思買中國的很多的想法是不能以一家店來衡量的,比如操作的模式等等。我們需要在每家店開之前把模式確定下來,因此都要從一個比較大的范圍來考慮。我們當然是希望每家店第一年就盈利。從現在的準備看起來,我們這個辦事處開十五、六家店,都不需要再增加一個人手。這樣算算看,也就是說,把現在花的錢分攤到十五、六家店里,我每家店都應該賺錢。
比較讓我興奮的是,我們已經準備好下一步的發展:在中國開多少家店,怎么開店,具體模式的計劃都已經定下來了。現在的布局的規劃是在10個城市開20家店。和其他零售企業不一樣,我們從計劃開店到新店開張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去準備,2007年的七八月份,我已經把2008年整體計劃做好了,2008年在上海擴張,2009年走出上海。
我們已籌備好在未來12-18個月,在2008年底前,會再開8-10家店。剩下的九家店要一年之內開張,看似挑戰很大,但其實不然。開第一家店要花時間學習,等把所有方向定好了,下面的工作就快了。從內部運營來說,一年開那么多家店其實倒不是特別難,我們在美國有一年開一百家店的記錄。開店對我來說只是規模增加了,但其實每開一家店的過程是差不多的,可以很快復制。其實,在中國,開店最難的是證照的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