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曾經屢創新高,但是近期陷入凝滯,顯示升值乏力。人們對于匯率的關心熱度再度膨脹起來。到底人民幣升值下一步如何走?是否已經到了十字路口?
今年以來在升值道路上高歌猛進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4月份破7之后一度引起人們驚呼,紛紛預言升值加速,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此關口,升值步伐忽然放緩。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境內外遠期報價大幅波動,現貨市場人民幣匯價則停滯不前,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國內有不少專家紛紛指出人民幣也存在貶值的風險,人民幣單方面走升的市場預期有所動搖。
但是堅持人民幣應該繼續升值的聲音立即予以反駁,并且這種聲音依舊是當前市場的主流。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指出,考慮到匯率的結構性問題,“匯率變動沒有底線”。
貶值論引來“圍剿”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研究員譚雅玲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人民幣升值已超過可承受范圍,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短期穩定及長遠發展,因此,政策管理層可考慮,在合適時機采取一次性貶值對策,打消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以維護中國經濟調整和企業利益的需求。”
這一觀點并未引起廣泛的贊同,多數專家仍然認為,人民幣應該沿著升值的軌跡繼續下去,直到一個更合適的水平。
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在參加陸家嘴論壇期間表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緩解成本輸入型通脹壓力,并且對于熱錢流入的推動作用并不明顯。他表示不贊成有關呼吁人民幣停止升值甚至貶值的言論。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升值有利于降低一個國家的通脹”。比如說,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渠道直接、間接地降低產品的價格,比如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等等,這些傳導機制是很明確的。
哈繼銘的研究發現,在當前全球尤其是新興市場普遍通脹的形勢下,很多國家加了息,差不多50%左右的國家是加息的,另外50%是沒有加息,而且有減息的。“我們看到升值的幅度跟通脹是明顯負相關,就是升值幅度大的國家通脹就小一點。”
“人民幣升值,到底對通脹有多大的影響?我們做了一個分析。如果升值的話,最終對于消費品通脹有多大抑制作用,我們這里有一個假設,即一次性升值10%,我們發現對于通脹的抑制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越到后來這個作用會越大一些。”
譚雅玲并非沒有支持者,社科院金融時就表示,人民幣不能這樣升值,如此升值會對出口企業、對整個經濟都帶來嚴重影響。
針對人民幣升值的后果,雷曼兄弟公司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孫春明指出,人民幣升值以來,經濟放緩,出口退稅和貿易進口下調,再加上《勞動合同法》,出口企業受到很大壓力。
數據顯示,在2005、2006、2007年,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速度分別為200%多、70%多、50%多,有關專家預計今年可能會降到10%~20%之間。
但是針對貶值的觀點和論據,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表示,“我愿意在這里態度鮮明地表明我的觀點,這樣的主張不正確”。他認為,我們的貿易順差增長速度在下降,這是好事情,意味著我們離中央原來規定的,在2010年實現貿易基本平衡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匯率變動為什么沒有底線
在余永定看來,現在應該討論的不是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問題,而是應該如何升值的問題。
他提出了幾種可能的辦法,“一種是緩慢的升值,每年升3%到5%;第二種是連續的快速升值,每年升值10%到15%;第三種是跳躍式的升值;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央行停止干預,這也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法;當然還有最后一種,就是現在實行自由浮動,到底天會不會塌下來,我認為天不會塌下來的。”
余永定傾向于快速升值的方法。他認為我國經濟基礎是很好的,只要認真地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和措施,也不見得會造成什么災難性的后果。他同時指出這樣也有利于防止熱錢流入。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指出,一旦熱錢快速流入中國,這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將是非常危險的,非常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的出現。
“我覺得可能升值速度快一些在目前通脹高的情況下是比較好的選擇,”哈繼銘指出,我們通脹比貿易伙伴要高,所以實際匯率是升值的,這才是真正影響一國出口競爭力的。我們可以做出兩種選擇,要么你愿意讓升值幅度快一些,要么讓升值速度慢一些,最終用通貨膨脹的形式來實現實際匯率的升值。
“在討論匯率改革的時候要看遠看大,”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則強調,匯率水平不是政策能夠改變的。在完全自由浮動的市場上,匯率水平是市場改革、政策改革決定的。在中國這樣的情況下,匯率也只是半個政策變量。 “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事實上,人民幣匯率問題是個結構性問題,并不是簡單兌美元,還要面對歐元和日元。比如過去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兌歐元卻是貶值的。
“人民幣匯率變動不可能有一個底線,”朱民強調指出,必須注意到制度的變化,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在接受媒體采訪匯率結構,現行制度是有一攬子的管理,需要根據貿易的結構和資本的結構來不斷調整的。
他強調,“匯率一定不是主要的宏觀調控,如果把所有的宏觀調控放在匯率上面來調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紐約大學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認為,“中國需要更多的匯率政策的靈活性”。盡管中國金融體系已經開始市場化的進程,但是一些經濟活動還是由政府來控制的。比如說資源配置扭曲的問題,是導致人民幣被低估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國目前實際利率為負值,這對房地產市場、其他的市場都會有負面影響。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則認為,中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釋放這些多余的流動性,比如開放資本市場。中國市場需要對貨幣、資本項目等進行市場化改革。否則,這種熱錢流入流出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而且變得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