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震級。表達地震強弱的一個物理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一個級別,能量大約就相差32倍。所以,每相差兩級的時候,能量大概相差1000倍左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級是8.9級。
地震的烈度。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的破壞和影響程度。影響烈度高低的因素有震級、離震源的遠近,也就是震中距,還有建筑物的類型、地表的狀況,以及地層結構等。一般一次地震它的烈度分布是由人的感覺、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震對地面破壞等各個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的。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所以在全球的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在中國或者在美國、日本測的同一次地震的震級應該是相同的,一般來講差別很小,在0.2級左右。但是,同一個地震,震級相同,破壞的程度卻不一樣。隨著它離震源的距離或者位置不一樣,所造成的破壞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它可以劃分出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像1976年的唐山地震,震級是7.8級,震中的烈度是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的烈度是8度,北京的烈度是6度。
震源。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把它稱為震源或者叫震源區。理論上講看成一個點,而實際上的震源是一個區域。像汶川地震,震源在地表破裂有500多公里,所以從整個大的范圍來講震源是一個點,而實際上我們在它的附近的時候又是一個很大的一個面,或者叫破裂面,那么它是一個區域。
震源深度。我們把震源看成一個點,那么這個點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就稱為震源深度。一般地震的震源深度在幾公里到700公里范圍之內。相應的這些地震隨著它在地下的位置的不同,又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地震從成因的角度分為這么幾類,第一就是構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的地質體斷裂突然錯動產生的地震。第二類是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巖漿噴發,地下出現空洞,地下巖層不平衡就產生振動。還有塌陷地震,比如采礦或者其他也會產生地震。還可以分為人工誘發地震,比如說一個大的水庫蓄水的時候要產生地震,這個時候就是一個誘發地震。
地震災害的特點。地震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一是突發性強。地震發生一般都在一兩分鐘內,非常突然,猝不及防。地震災害是瞬時突發性的社會災害,地震發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續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十秒,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地震可以在幾秒或者幾十秒內摧毀一座文明的城市,能與一場核戰爭相比,像汶川地震就相當于幾百顆原子彈的能量。事前有時沒有明顯的預兆,以至來不及逃避造成大規模的災難。
二是破壞性大。地震波到達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積的房屋和工程設施的破壞。若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發生在城市里,像國際上在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幾次大的地震,造成很多的人員傷亡和損失。
三是社會影響深遠。地震由于突發性強、傷亡慘重、經濟損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比其他自然災害更為廣泛、強烈,往往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對于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會造成巨大的沖擊。它波及面比較廣,對人們心理上的影響也比較大,這些都可能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四是預防難度大。與洪水、干旱和臺風等氣象災害相比,地震的預測要困難得多,地震的預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同時,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要減輕地震災害需要各方面協調與配合,需要全社會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
五是產生次生災害。地震不僅產生嚴重的直接災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產生次生災害。有的次生災害的嚴重程度大大超過直接災害造成的損害。一般情況下,次生或間接災害是直接經濟損害的兩倍,像大的滑坡都屬于次生災害,還有火災等等。在次生災害中,不是單一的火災、水災,還有泥石流、滑坡和瘟疫等。這些都屬于次生災害。
六是持續時間比較長。這個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個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地震發生以后,在近期內還會發生一些比較大的余震。雖然沒有主震大,但是這些余震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這樣影響時間就比較長。另外,由于破壞性大,使災區的恢復和重建的周期比較長。地震造成了房倒屋塌,接下來要進行重建。在這之前還要對建筑物進行鑒別,還能不能住人,或者是將來重建的時候要不要進行一些規劃,規劃到什么程度等等。
七是具有某種周期性。一般來說,地震災害在同一地點或地區要相隔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重復地發生。地震災害對同一地區來講具有準周期性,就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認為在某處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在未來幾百年或者一定的周期內還可以再重復發生。
八是地震的損害與社會和個人的防災的意識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