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湖有幾次匆匆的邂逅,但也僅止于浮光略影,只能說曾經路過而已罷。
此次,當我和先生興沖沖趕往時,正是“拂堤楊柳醉春煙”之時,滿目的綠熏得我如癡如醉。家鄉在山區,所過之處,所見之處,無一不與綠結緣,為何西湖仍能讓我驚心動魄呢?看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是徒有虛名啊。
倘佯在柳岸邊,把你深深包圍的就是綠了,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那千百種綠也許連萬能的上帝也說不出來吧。就這樣靜靜地漫步著,偶爾會聽到一兩聲鳥叫,清脆嘹亮,當然也不乏婉轉,似乎在引領我走向西湖的縱深處了。有時,多情的柳枝兒也會隨風搖擺,舒展那柔軟的手臂,向游人打一聲招呼,道一聲旱安呢。空氣中夾著青草的氣息,那是雨后的清新與潤澤吧。游人漸漸多起來了,但卻依然寧靜委婉,莫非是不愿打破這西湖的醉意?
坐下來歇歇吧,西湖正盛情邀請我呢。于是,我輕輕地坐了下來,心里也微微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湖里的水波靜靜的,一點點金光射在水面上,真的只能用蘇東坡的詩句來形容了。“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東坡先生確實是獨一無二,把西湖的一切能如此傳神地吟哦出來,也難怪西湖會引來這萬千賓客齊聚于此,而且樂不思蜀了。看到此情此景,你會突然覺得詞句貧乏,仿佛一說出來就會把這人間天堂給玷污了。湖水輕扣著岸邊的巖石,叮咚作響,要是不認真聆聽,那可是無福消受這天籟之音嘍。岸邊停泊著幾只小船,幾個游人悠閑地躺在那兒,難道他們不怕來幾個浪把他們給卷走?呵呵,那只能是我的杞人憂天吧。
坐著游船,我們來到了湖心亭。威武厚重的雷鋒塔與溫柔多情的保俶塔兩相輝映,把江南的風景給淋漓盡致地描摹了一番,呵,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啊!留連其間,我忘了自己身處何地,只是呆呆地,呆呆地,讓時光從我的指縫間溜走。近山則仁,近水則智,而西湖卻以它的巧奪天工的靈感召喚著你,蕩滌著你,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怪不得,墨客騷人會這么不惜筆墨,把這西湖來贊美呢。湖中穩穩立著三個成三角的水潭,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三潭映月”了。一代帝王康熙在下江南時,以他的大手筆寫下了“三潭映月”四個大字,渾厚中藏著睿智,把豪氣與風流展露無遺。遙想那應該是在一個月色如水的夜晚,康熙看著那水波中忽隱忽現的三座潭而涌起了一種文人的詩情,不能自已,情動于中,遂成了千古之韻。
據說走過九曲橋,什么晦氣都會蕩然無存,于是,我們也欣然前往。游人如織,但卻有序,也許是不想把這上好的機會給錯過吧。湖里的魚兒悠然自得地游著,紅色的影兒在水中若隱若現,似乎在訴說那千古不變的故事呢。橋兒不長,彎彎曲曲,比一波三折更能見功力呢。暗紅色的欄桿在烈日的照映下更顯古樸,撫摸著這有些斑駁的痕跡,竟有種莫名的沖動,想與此刻停留,靜靜地與它廝守一番了。呵,莫非是我的多情?
看過了飛來峰,瞻仰了靈隱寺的大佛,已是夕陽西下了。該打道回府了,什么時候再來與西湖作一次美麗的邂逅呢?呵,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