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家語》里說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令出來后,大大推動了魯國人的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于是花錢把這個人贖了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據”、“發票”全部當眾撕毀,并聲稱:愿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個行為轟動了整個社會。
子貢回國去見孔子,孔子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因為我不想再見到這個人。”子貢感到很委屈。于是他沖破阻擋,見到孔子。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因為你,從此,這個法律再也沒有明確的社會效果了。”
子貢的榜樣被輿論傳播之后,產生了極大的惡劣影響,因為贖人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國家報銷,因為不能有效地實施這種報銷制度。所以肯出錢贖買奴隸的人就越來越少。在子貢看來,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來,子貢雖然做得“好”,卻沒有“做對”。
很多時候,我們拼命地工作,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一切’,也損害了一切,包括損害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環境和自然,可是到頭來,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所付出的,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像一群辛勤的螞蟻,把一塊無用的石頭搬回了巢穴。大多情況下,“做好”并不代表“做對”。這是一條簡單的道理。
如果你問一個人,這里有一顆螺絲釘,還有一張關于如何將螺絲釘擰上去的說明書,你認為這個人會把螺絲擰好嗎?很多人會說:“肯定會啊!”可是大多數情況下,80%的人不會把那顆螺絲擰好!因為他們并沒有仔細看說明書。他們會在失敗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才會想到說明書,才會在看了說明書以后,幡然醒悟。
為什么我們總是做不對?為什么總是犯這樣幼稚的小錯誤?我們已經太久地沉迷于習慣性思考,習慣于怠慢、看著辦、模:棱兩可和差不多,我們從沒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對的事情,做對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我們不僅可以把事情做對,而且還可以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最便宜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