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青縣為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探索出一條改進農村“兩委”關系的新路子。其核心內容是,通過設立村民代表會議(以下簡稱村代會)主席的辦法,使村代會由虛變實,建立村代會決策監督、村委會行政治理的新體制,并且提倡——
新模式的內容和主要原則
據青縣縣委介紹,“青縣模式”的“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健全一個組織、調整三個關系”。
健全一個組織,就是指健全村代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會議是農村最高權力組織。但由于村民活動較分散、多數村規模較大等原因,村民會議很難及時有效地組織召集,有必要把村代會建成常設性的村級組織,依照法律通過村民會議授權,代行村民會議職權。如果由村委會召集村代會,實際上是由被監督人召集監督人開會,不符合民主政治權力制衡原則,容易導致村代會的虛設和架空。因此,有必要由村代會自己推舉會議主席負責召集。新模式提倡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代會主席,使黨的領導在村里找到一個合法載體,也有利于村代會獨立開展工作,更為有效地監督和支持村委會工作。
調整三個關系,就是調整村黨支部、村代會和村委會三個組織之間的關系。新模式要求:村黨支部“抓大放小,領導核心作用落實到位”,由過去的直接管理事務性工作,調整到強化領導核心作用上來,管黨、管人、管大事、管民心,不直接管理村政村務工作,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通過民主的方式,對村民自治實行領導。村代會要“由虛變實,決策監督作用發揮到位”,由村委會負責召集調整為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的村代會主席負責召集,負責選舉產生村委會成員,對涉及村政村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加強對村委會實施有效監督。村委會要“依法管理,職責權力行使到位”,改變過去村黨支部包攬過多、村委會當家不做主的習慣做法,通過強化村委會主任的管理職權,將村委會推向主動獨立執行管理權力的第一線。

在這一新模式設計運行中,貫穿了以下三條原則: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原則。在新模式運行中,村黨支部抓大放小,集中精力多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不過多地、不講方式地干預村政村務工作,既提高了村黨支部的工作效率,又增強了群眾基礎。同時,把黨組織、黨員干部和黨員都融入到村民自治組織中去,有效地發揮黨組織在村民自治這個框架內的作用,使黨支部的領導更加合法化。
二是擴大基層民主原則。新模式賦予村代會權利,讓其經常性地開展工作,隨時真實地反映廣大村民的要求,真正為村民參政議政提供一個有效的載體,村民有事通過村民代表,到村代會上反映,村政村務工作由村代會說了算,為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三是公平效率原則。新模式在調整規范村級組織領導班子的基礎上,明確村委會要依法施政,權力責任到位,獨立行使職權;村黨支部和村代會主要負責決策和監督,在具體工作上不過多地干預。這樣,村務大事由村黨支部和村代會集體決策,小事上放手讓村委會去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新模式對協調農村“兩委”關系的作用
青縣創立的黨領導下的農村民主治理新模式,有利于發揮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農村體現黨的領導,發揮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只有把黨組織、黨員融入到村民自治組織的框架內,才能加強黨對村級組織的管理,才能保證黨的領導落到實處。因此,推行新模式,一方面明確了村黨支部的職責和作用,另一方面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代會主席,加強了黨組織對村代會的領導。
這種新模式有利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分清職責,確保依法獨立管理村務。過去,由于村民自治組織的建立不規范、村“兩委”職責不清、關系不明確和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出現了在村務運作中村黨支部包攬過多、村委會當家不做主、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頂牛”等現象。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新模式提出,要進一步強化村委主任的管理職權,使其主動依法獨立地執行管理權力;建立村代會主席制度,使村代會工作經常化和制度化,切實加強對村委會及其班子成員的有效監督,進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體制,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試行新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2年7月,中共青縣縣委在解決陳嘴鄉時樓村問題中受到啟示,提出了“青縣模式”。2002年9月~2003年1月,青縣縣委組織全縣分兩批在23個村進行了試點。2003年年初以來,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以村民委員會換屆為契機,在全縣范圍進一步推開。經過實踐,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明顯成效。
一是理順了農村“兩委”關系,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推行新模式,把黨組織融入到村民自治組織體系中,通過對村代會的合法領導,有效實施對村委會的監督,使黨組織的意圖與尊重民意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同時,在民主治理模式中,明確村黨支部、村代會、村委會的職責,形成了權力制約平衡機制,使村級組織有章可循,從根本上消除了導致“兩委”關系不和的誘因。
二是化解了農村內部矛盾,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的穩定。在新模式運行中,凡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情,主動提交到村代會上商量決定,使各項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村中有事村民自己定、自己解決,有了矛盾化解在村內。以前辦公益事業,籌集資金非常難,現在把問題一提交村代會,村民代表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幫助村委會工作,籌款任務很快就完成了。
三是推動了村務工作的開展,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實行新模式后,由于村民代表是村民自己選出來的,威信比較高,在村代會決策中能充分地發表意見,在實施過程中又能積極配合村干部工作,村務工作開展比較順利,村民的心齊了,氣順了,為農村經濟發展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是促進了農村干部工作作風的轉變。在新模式的運行中,由村代會決策、村黨支部書記兼任村代會主席,村務決策過程既體現黨的領導,又充分聽取村民的意見,使村務決策更加科學、民主。廣大村干部開始學會運用民主的方法想事、干事,真正實現了村中事眾人議、眾人管,大事村代會說了算。這樣做,增強了村務決策、村務管理的透明度,使干群關系有了明顯改善。
當然,青縣模式也有待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其中有兩個主要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一是在村內設立村代會主席職位,缺乏法律依據;二是村民代表的選舉程序和任職資格還有待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