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一點,關于青縣這種模式的發生邏輯。我覺得這個經驗的發生,是內在的、客觀的。從某種程度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制度變遷的一種影響在政治領域的客觀反映。青縣模式同經濟改革出現一樣,是農民的創造,是基層的創造。按照現有的條文,這個創造可能有點與法無據,但是內在的邏輯和客觀的根據是深刻的,是不可動搖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對這樣一個經驗是不可以輕易給予否定的。
第二點,我個人認為,青縣模式,應該講是農村政治制度安排的一個重大的創新。在村莊層面,只要有政策,就要有制度來安排,把各種政治力量的關系確定一下,或者把政治力的表達通過一種制度規范起來。我們說創新這個意義,就是首先迎接一個挑戰,就是黨如何領導,基層黨組織在基層里面如何領導。這個創新意義,就是轉變了黨的領導的方式,通過這種轉變,加強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我覺得這是執政方式的一個創新。
第三點,青縣模式從新的角度激活了農村的民主政治。我們一般的理解,基層民主主要特點是群眾直接管理自己的事情,直接選舉,民主參與。青縣模式是和黨支部的工作方式改變密切聯系的,做實了村代會,村代會應該是代表民主意志的一種形式。這個可能說是開辟了一條道路,我們不僅在執政民主方面需要強化,還需要做很多制度化方面的工作。

曾業松(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我想用幾句話來概括。第一,我覺得這是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一種新的探索,也是農村管理民主的一種新的模式。第二,它為推進農村基層政治體制改革,創新優化鄉村治理結構,發展完善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思維。第三,為解決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的矛盾,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經驗。
大家知道,新時期以后,中央在農村的政策可以說是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個轉變如果用老百姓通俗的話講,就是兩句話,一是把利還給農民,二是把權還給農民。利越來越多地給農民,支農、惠農的體系越來越完善,但是權還給農民,這個還沒有一個完善的政策或者是制度的安排。我認為研究青縣的基層改革實踐,就非常有意義。
青縣的實踐,就是解決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解決民主問題。民生加民主等于民心,有了民心我們就有選票,我們就有執政地位,我們就能有核心,這個思路非常好,而且抓住了要害。我們黨現在一切以民主、民心為目標,就是要為農民服務,為農民謀利益。當然用具體的組織手段,怎么把優秀的農民吸收入黨,怎么把農民的精英推薦到行政的崗位上來,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我們創新,需要我們解決。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青縣的做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我們研究。特別是我們過去農村的政府職能、政府的體制問題。過去我們什么人能要到錢,我們就把什么人發展入黨,讓他當干部,現在不能這樣做了。當然還有封建的思想,老子死了,兒子去當書記等等,這樣做是不行的。所以這就必須要求我們基層黨組織的改變工作思想和思路。
宋洪遠(國家農業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青縣模式做的探索,第一個可貴之處就是為什么要做這個事?可以說,做這個事反映了新階段的新情況,反映了新階段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解決新問題的新要求。中國的改革大的不說,就是農村改革,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改革工作會議上對中國農村改革做了三步概括。第三步主要的一個任務就是改變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改革是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做出的。農村改革走到現在一個新階段,就是要改革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筑,就是要進行以民主政治建設、以反映社情民意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新問題是什么呢?大家要思考一下改革以后農村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特別是村級領域,確實有一些新問題。第一個是黨支部怎么領導?發揮什么作用?第二個是我們有四個民主,這四個民主怎樣發揮作用、科學運作?我們的組織架構有兩個組織并列著,一個黨支部,一個村委會,怎樣既能夠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又能夠組織民眾參與民主,更好地處理兩種建設關系?青縣改革可以說是確實抓住了新階段的新問題來進行改革。
新要求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社情民意的要求。青縣做這個事反映了社情民意的要求。第二個,符合我們黨關于四個建設中兩個建設的要求,就是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第三個,也是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青縣模式有兩個創新。一個是治理結構的創新,一個是運行機制的創新。治理結構創新抓住了兩個核心,一個是執政為民,為民作主;第二個抓住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改革會議上也是這樣講的,經濟效益,民主權利。我們第三步改革主要是應在保障民主權利上下工夫。
青縣模式有三種影響,或者是取得了初步而又明顯的成效。一是機制有了一些活力,二是有了一些新的機制,三是為良好的政治生態建設提供了一個環境。
王 健(中紀委黨風室副局級監察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是主體。如何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當前來看,解決農村治理模式是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集中的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如何加強民主管理的建設,提高民主管理的能力;第二個方面怎么樣體現黨的基層組織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問題。青縣在農村基層民主自治的實踐中探索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我個人看,是一個重大的創新,有效解決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其本質是對村級所涉及到的問題的一種更全面更科學的安排。它反映并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同時也為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實施領導提供了載體。參政議政本身就是領導,青縣模式為村民參政議政提供了一個競爭的平臺,從實踐上講,具有重大的意義。
謝義亞(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研究局局長):河北青縣干了一件涉及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大事。他們的做法是完全符合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這三者有機統一到了農村基層的組織模式當中。
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五部分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青縣模式,是“黨支部領導,村代會作主,村委會辦事”。這個表述,怎么更準確,我們還可以討論,但是至少是把黨、民、法這三個最要緊的事情結合在一起了。
十六大報告第五部分還講到,共產黨執政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群眾的根本利益。青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看到了有很多的東西,講如何使村黨支部書記去競選村代會的主席,如果選不上,就沒有資格當黨支部書記,下一步黨該考慮這些支部書記到底怎么回事?當然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但至少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農村基層來講,農村黨支部與全體村民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不應該是沖突的,這個問題是十六大精神一個要點。
張曉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農村基層民主的發揚和村治模式的探索,要允許和鼓勵基層多樣化、多種形式的創新。所以我覺得,青縣模式是一種,但并不是說青縣模式是唯一的一種,而且基層的創新是多樣化的多種形式的。1979年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規定講,在經濟上要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一個是把利還給農民,一個是把權還給農民。目前還權于農民還沒有完善全面的制度安排。
所以民主權利怎么落實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涉及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民主選舉。現在看來選舉成績最突出。我們的村委會主任是村民全體選的。選舉之后決策有兩個層面,一個控制決策權,一個是經營決策權。現在直選的人應該是掌握大的權力。青縣模式,中間出了村代會這一層,是類似于公司的治理結構,實際上村代會應該相當于一個理事會的形式,村委會主任本身作為CEO,作為執行人。但是村委會主任是由更廣泛名義基礎上選出來的,這在法理上還是有點不協調的問題。所以這實際上是把村委會主任降到了經營決策權層面了,村代會是控制決策的。這和我們現行的架構是有一定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