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闊的馬路一側是普通陳舊的平房建筑,另一側是整齊漂亮的高樓大廈,經過向周圍群眾問詢后,才知眼前的這片平房建筑群便是拆遷建設中的山西省榆社縣箕城鎮板坡村。
等待拆遷的居民建筑中,唯一的高大建筑物村委辦公大樓卻成了學校。村民得知我們來意后,大家圍著我們紛紛說起了村委主任周文善上任以來做的實事:為每家每戶接上了自來水管,解決了吃水問題;領著大家做生意,讓村民們賺了錢;給大家建沼氣池,既節能又環保……聽著這些,記者腦海中浮現出一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基層干部形象,見周文善的想法也更加急切了。
在村民的幫助下,記者很快找到板坡村村委主任周文善。周文善和藹可親,臉上一直帶著微笑。他和陪同我們前來的老鄉聊了幾句家常話后,就帶著記者走向村委辦公樓。在上樓時,周文善說:“學校因為是危房現在已經拆了,村委班子只好騰出辦公場所給學生用,現在整個村委班子都集中在這間辦公室里辦公。”說著,他推開了屋門。不到30平米的房間里擺放著1張床,1張桌子,1組沙發,幾把椅子,還有一臺電腦,電腦正處于運行狀態,看來它并沒有成為擺設。

2005年,當了10年村委副主任的周文善,被群眾選舉為村委主任。
板坡村沒有什么資源優勢,辦廠困難重重,集體經濟薄弱,沒什么收入。全村有900多口人,人均耕地不足2畝,由于氣溫較低,無霜期較短,只能發展單一的種植業,而這顯然不能滿足板坡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面對這種狀況,周文善把目光轉向了板坡村的土地資源上。板坡村緊靠縣城商業區,地理位置優越,土地極具開發價值。針對這一優勢,周文善和村委班子制定了板坡村土地開發規劃,希望能增加集體收入。為了能實現這些計劃,板坡村在縣鎮兩級政府的支持下,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借助板坡村靠近縣城的優勢,板坡村村委還鼓勵村民發展多種經營,搞建筑,搞運輸,搞個體。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村里成立了建筑隊、運輸隊、養豬場、養雞場和一個豆制品加工廠。多種經營拓寬了百姓的增收路子,老百姓的錢包鼓了起來,集體也富了起來。集體富裕的同時,村集體回饋于民,每年補助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補助80歲以上的老人,還支持村民辦起來專業合作社。
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周文善和村委一班人打算對舊村進行改造,建居民小區。在談到居民小區改建工程時,周文善特別激動,他說小區總建筑面積一共150畝,有花園,有廣場,有學校。建成后,農村人會享受到城里人一樣的高質量生活。他還為小區取了一個別具深意的好名字——梧桐小區。
在采訪結束時,記者了解到在2008年板坡村的換屆選舉中,周文善希望自己能夠順利再次當選,以更好的姿態為板坡人建設一個富裕的新村。
梧桐小區建好后,板坡村會像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再次沖天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