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含山縣陶廠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離任村干部們的生活保障問題和生活出路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關心離任村干部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離任村干激勵保障的長效機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細化一個政策,實現退有所養
陶廠鎮黨委出臺了《關于建立離任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進一步發揮作用的意見》,明確了退養條件及補助標準:凡工作年限滿10年以上、年齡達55周歲和工作年限滿20年、年齡達50周歲以上者,離崗后可辦理退養手續,其補貼標準在80元~100元之間;退職補貼100~160元/年,實行一次性補貼。《意見》規定,以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提高,補貼標準將作適當調整;所有發放資金全部來源鎮財政,保證補助經費足額按時到位。離任村干部孫之勝說:“這一政策就是一顆‘定心丸’,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我們不僅可以及時地領取生活補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安慰。”
轉換一個角色,實現退有所用
陶廠鎮黨委依據離任村干部個人工作能力、專業特長,讓那些年齡較輕、文化較高的離任干部轉換工作崗位,進入集市衛生、道路維護、民主理財小組、議事監督小組或種植協會等崗位,實現退有所用。2005年初,黃安華和賈宏禮兩位村干部因并村離任,鎮黨委安排他們擔任銅廟集衛生管理員。他倆上任后,盡心盡責,迅速改變了銅廟集環境衛生的臟、亂、差局面,受到銅廟集居民的一致好評。黃安華和賈宏禮兩位村干部在為群眾服務中也得到了應有的報酬,實現了離任后的自身價值。2005年3月,原三莊村委會主任李昌明因并村離任,鎮黨委、政府安排他維護一條長約3 000米的陶(廠)新(橋)公路。兩年多來,在李昌明的精心管護下,這條路路面完好率和樹木成活率都位居全鎮第一。據統計,現在全鎮離職干部轉崗任用的有17人。
幫扶一個項目,實現退有所安
為了讓離任村干部能安居樂業,陶廠鎮制定了黨員、干部結對幫扶離任村干部崗位責任制,即向離任村干部提供一個實用可行的致富項目,幫助他們解決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困難。2007年3月,祁首村張丹桂離任后,副鎮長李相開結對幫扶他。李相開幫他選定了種植生姜項目,為他貸了5 000元啟動資金,送給他《無公害地栽生姜技術》,帶他到銅閘等鎮學習生姜種植技術,邀請童萬梅、陳志強等種姜能手在生姜生產的關鍵環節上門下田指導,還幫助他參加生姜專業技術協會。2007年,他種了2.5畝,收入3萬多元。如今,全鎮還有很多離任村干部向張丹桂一樣種起了生姜,已成為種植大戶和種姜能手,成為調整種植結構、增收致富的帶頭人。
建立一個機制,實現退有所助
陶廠鎮拓寬關愛渠道,建立了離任村干部救助機制。一是家庭狀況普查制度。每年年初都進行一次普查,為那些生活確實困難的離任干部辦理低保和民政救濟手續,讓他們享受定期補助待遇。二是定期慰問制度。每年春節和“七一”,都要對離任的貧困村干部進行專門慰問,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三是經常開展走訪活動。對離任村干部做到四個必訪:即逢年過節必訪,生病、住醫院必訪,有困難申請必訪,有特殊需求的必訪。四是開展“親情聯動、結對幫扶”活動。鎮領導班子成員、中層干部每人結對幫扶1~2名離任村干部,幫助他們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官塘村原黨支部副書記曹高新,兒子上大學,女兒上高中,上面還有年邁的父母,老伴身體長期有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難。鎮黨委主動為他辦理了農村低保,他家每人每年可得到補助260元。
增設一個平臺,實現退有所為
陶廠鎮在無職黨員中開展設崗定責活動,把離任村干部作為活動的中堅力量,讓他們有了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平臺,讓他們有崗有為,退有所為。原司徒村支部書記劉榮富離任后認領了山林維護崗。他上崗后盡職盡責,不辭勞苦每天徒步巡山,義務書寫護林防火標語,制止群眾攜帶火種進入林區。兩年來,全村2 000多畝山場未發生一起火災。現年70多歲的原官塘村主任蘇化良,2007年8月被上蘇村全體村民推選為上蘇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理事長。他上任后,不負眾望,起早摸晚,帶領村民清理垃圾、建水泥路、挖當家塘,使昔日臟、亂、差的上蘇村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全市較有影響的生態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