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這新農村建設,要不我家這輩子也住不上這么好的房子。”山西省靈石縣牛王廟村的李常根一說起自己的新房子,就難掩激動的心情。李常根老婆常年吃藥,3個孩子依次上高中、初中、小學,全家靠地里的收成吃飯。以前全家幾口人住著一孔依山而建的窯洞,潮濕陰冷。2007年,李常根作為村里的困難戶,被結對企業和單位列為重點對象單獨幫扶,不到5個月就搬進了新修的房子,結對的企業和單位聯合村委會共同出資購買了床、衣柜等生活必需品,作為搬家賀禮送到李常根家里。這只是靈石縣新農村建設一個小小的縮影,是政府、企業、農民“三位一體”建設新農村的新格局。
2007年年初,靈石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組織機關事業單位、工礦企業結對幫建新農村的指導意見,科學組織全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對幫建新農村,出臺了《關于組織工礦企業結對幫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意見》,積極引導機關、事業單位、民營企業、駐靈企業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
目前,全縣已確定的幫建項目共有近百個,涉及農村道路、人畜飲水、農網改造、通信、農防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溫室蔬菜大棚、養殖等農業發展,移民搬遷和整村建設,“兩委”辦公場所、文化活動陣地、警務室、學校等基層機關建設。靈石縣村企對接、單位幫扶建設新農村呈現出了六大不同模式。
結對扶持,以煤補農這是企業幫建新農村建設的一大特點和亮點。縣委、縣政府根據全縣涉煤企業相對較多這一特點,積極組織全縣90對煤礦企業,按照“就近、相聯、自愿”的原則,全部進行了結對幫建,并鼓勵他們積極開展“一礦一業一事”活動,即每座煤礦企業必須結合實際,與幫建村用3年時間共同發展一處煤企業,為村里至少每年辦好一件公益事業。同時,縣委、縣政府規定從噸煤生產中提出10元錢,專項用于全縣新農村建設。
兼職鄉里,以企帶農兩渡鎮民營企業家王殿輝,富而思源、情系鄉里,回村擔任村委主任以來,抓班子、帶隊伍,抓規劃、打基礎,并無償資助款物千萬余元,增強了興村富民活力。翠峰鎮靳村青年企業家王海軍真心實意為全村謀發展,盡心盡力為鄉親辦實事,極大地推動了所在村的新農村建設。
安置農民,以企支農靜升鎮蘇溪村村企聯辦新型磚廠一處,可分批安置本村200余人穩定就業。中煤九鑫集團吸納周邊村800余名勞動力,人均月工資達到1 300元以上。
慷慨解囊,以企建農企業自愿捐錢捐物參與農村的公共事業建設,正在成為一股潮流,為改善村容村貌、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華燁煤業集團投資8 400萬元,新建后莊和師家溝兩個移民新村。聚義集團投資1 500余萬元,新修“村村通”油路2千米,新建跨汾河大橋1座。天星煤氣化有限公司投資180余萬元,為翠峰鎮蒜峪村827人提供集中供暖、供氣。在扶貧助學中,民營企業家有5人累計捐款30萬元以上,12人累計捐款20萬元以上,21人累計捐款10萬元以上。
拓展市場,以企護農全縣一大批企業一手拓展市場,一手連接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回避了市場風險,保護了農民利益。泉洲兔業有限公司以高科技園區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一手抓市場,一手抓農民,與農民簽訂獺兔養殖協議,輻射帶動全縣50多個村近萬名農戶。
對口幫扶,親農惠農全縣80個機關事業單位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與結對村理思路、跑資金、謀發展,支持村莊開展人居治理,參與農村街巷硬化、垃圾清除、污水處理、農戶改廁、村莊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和文化活動。縣紀檢委多方籌措,為幫建村爭取補助資金30萬元;縣計劃局立足村情,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成功為幫建村引進金屬鎂生產線一條;縣農業局依托“陽光工程”,對幫建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和轉崗培訓,新培訓農民150人,實現就業轉移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