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7日,一箱箱包裝精美的艾蒿制品正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的一家艾絨廠裝車,準備運往韓國的首爾市。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每隔不久就要發往國外的出口產品,竟然全是由漫山遍野的野生艾蒿加工而成:將艾蒿的葉和稈分離開,經過濾、烘烤、定型、包裝等道工序,可制成艾絨、艾條、艾油、艾棒等二三十種產品。這些產品用于美容,可起到消除皺紋、延緩衰老等作用;用于輔助針灸治療,可起到活血化淤、溫陽補氣等功效。
更加令人稱奇的是,制造這些出口產品的領頭雁,竟是個43歲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
這位農民叫朱合義,是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七里園鄉白塔村九組的一位普通村民。不普通的是,朱合義是一個有心人。說到他的有心,不得不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

當時,從白塔村走出去的一位村民,在擔任南陽某西藥廠廠長期間,為了幫助家鄉謀發展,想方設法憑借臥龍區及周邊地區野生艾蒿豐富的天然優勢,吸引來一位韓國客商與白塔村聯辦了一家艾絨廠。村里提供場地和廠房,韓國客商提供資金和技術。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張羅,艾絨廠如期開張。
艾絨廠新穎的產品、先進的工藝,令朱合義不禁眼前一亮:以前人們當柴燒遍地棄之的野艾蒿,竟然深身是寶,具有這般奇效。朱合義就留了個心眼,有事沒事總愛到艾絨廠的各個車間轉一轉,將每個生產環節都暗記于心。
2006年3月,幾經倒手的艾絨廠由于多種原因停產。朱合義主動請纓,坐上了廠長的交椅。
朱合義一上任,針對生產技術上的難題,從無數次不厭其煩的試驗入手,摸索最佳的制造工藝。黑色的艾棒如果碳化過重,燃燒后將會變成一堆灰燼,影響療效;如果碳化過輕,燃燒中又生成煙霧,抑人鼻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合義硬是在碳化車間蹲了幾個月。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試驗,終于覓到了良法。不但可根據艾蒿葉粉碎后得到的艾蒿粉顆粒大小及艾蒿稈直徑粗細的不同,生產出滿足客戶不同要求的艾蒿制品,而且,以往艾棒燃燒時桀驁不馴的燃燒特征,像火頭大小、燃時長短、氣味及灰燼的顏色等,如今都被朱合義馴服得像只小綿羊,令出必從。
這些“聽話”的產品,一經上市即供不應求。在國內,近的銷往北京、上海、哈爾濱、青島,遠的銷往香港和臺灣;在國外,占據了日本和韓國的市場,甚至遠銷到歐洲的一些國家。就連生產中被稱為廢料的艾蒿渣,也成了國內各大飼養廠家爭搶之物。“艾蒿渣摻入飼料中,喂養的家禽家畜肉味鮮美香醇”,南陽最大的飼料廠正大飼料公司的技術員趙驍深諳此道。
艾絨廠不但幫助26位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夢想,而且每年消耗的300多噸艾蒿原料,讓方圓幾百千米的鄉親們撈了一把——利用農閑時節,靠采割出售野艾蒿一項,就可增收50多萬元。
最近,朱合義還將他的產品“搬”上了互聯網,這一下,卻讓朱合義頓添愁腸。原來好多國家的用戶看到后,咨詢的電子郵件和電話紛至沓來。可郵件上寫的和電話里說的全是外語,朱合義不懂外語。為此,現在朱合義正張羅著要招聘1名多語翻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