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山東省墾利縣墾利鎮五一村,筆者看到了一份贍養協議,其中兩項是這樣規定的:凡年滿55周歲的老人,兒女每年供應口糧300千克;老人住房面積要在15平方米以上。對不執行上述協議規定者,按《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予以處理。協議書后面有村民許清銀的簽字、印章及他所要贍養老人的名字。贍養協議規定得相當詳細,由五一村村委會和村民簽訂,目的是讓每位村民在制度的監督下贍養老人。這是墾利縣在該鎮實行村務契約化管理試點情況的成功范例之一。
自2007年6月實行契約化管理以來,墾利鎮大河村和五一村已整理規范土地承包、養殖小區管理、圍村林管理、計劃生育、贍養等合同、協議30余項,新制作合同、協議文本43項,簽訂合同、協議1 642份,覆蓋了村務管理的方方面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鎮村兩級對癥下藥,草擬村規民約的初步方案,在討論時,村民代表充分表達百姓期望形成的意愿,約定了絕大多數村民能夠做到的“本土條款”,以合同、協議、紀要等形式書面固定下來,以明確村級組織與村民雙方的權利義務。
有了規范的標準、透明的程序和書面的原始依據,促使村干部的依法執政行為不斷規范。在大河村,我們遇到了村民孫杰,他告訴我們,現在根據《村民議事工作協議》,村里決定事情都必須有我們村民代表參加討論,這樣既監督了村委會,又保障了我們村民的發言權利。同時,群眾簽訂了契約,就等于做出了承諾,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識明顯增強。在五一村,村支書指著村民劉文臣家的庭院說:“過去他家院子里光禿禿的啥也沒種,自從咱村和村民們簽訂了《庭院綠化協議》后,桃樹、冬棗、茄子、辣椒等,錯落有致地種滿了小院。”《庭院綠化協議》規定村委向每戶發放果樹苗10棵,村民必須種活管好,村“兩委”每年進行一次檢查,獎優懲劣。這看似很小的一件事,直接關系到了一個村的村容村貌和村風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