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150模式”從轉變觀念入手
近幾年來,湖北省安陸市以建設畜牧大市為目標,把推廣正大集團的標準化養豬“150模式”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重點,大力實施生豬“211”工程(即通過1~2年的努力,全市建設標準化養豬“150模式”豬舍200棟,新增生豬出欄量10萬頭,增加產值1億元),有效地促進了生豬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經營產業化,走出了一條依托生豬產業發展縣域經濟的強市富民之路。養豬業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源的主導產業。
“150模式”,就是變傳統的粗放飼養為生態、健康、福利養殖,這種養豬模式投資規模適中、操作簡單、節省勞力,是現代畜牧業與家庭養殖業有效結合的產物。但在開始推廣過程中,這種新型的養殖模式并不能一下子讓養豬戶接受。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三大舉措,引導他們轉變養殖觀念。一是學習教育,提高認識。自2006年以來,先后邀請武漢正大有限公司的專家、教授為全市黨員、干部和養殖戶舉行標準化養豬“150”模式技術專題講座,培訓人員1 200多人次。二是參觀考察,開拓視野。兩年來,兩次組織鄉鎮主要領導、村支部書記和群眾代表到武漢正大有限公司學習標準化養豬模式。三是宣傳典型,示范帶動。投資1萬多元從外地購回標準化養豬致富的典型錄像片、光碟,不僅在安陸電視臺連續播放,而且發放到鄉鎮、村和重點養豬大戶。通過一系列措施,使更多的黨員、干部和群眾覺得采用“150模式”養豬有甜頭、有搞頭、有奔頭,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規模養豬中來。
推廣“150模式”從基地建設突破
按照優化布局、集約經營的原則,著眼提升經濟總量,擴張基地規模,發揮群體優勢,促進產業聚集。2007年上半年,安陸市累計建成年出欄生豬過5 000頭的正大“150模式”養豬基地6個,面積2萬平方米。
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充分利用畜牧業各種資源,大力實施對外招商和回歸工程,借助外力發展畜牧產業,建設養殖基地。2007年7月,通過實施“回歸工程”,引進孝感亞飛置業有限公司投資5 000萬元,在陳店鄉九沖水庫旁征租地1 000多畝,建設6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全省最大的標準化生態生豬生產基地。2007年,全市共引進資金1.2億元,新建7個萬頭以上、20個千頭豬場。
與黨員“雙建雙帶”相結合,引導黨員率先推廣,帶動農戶發展。棠棣鎮胡棚村是安陸最先開展標準化養豬的示范村。黨員胡壽友家原有豬場總面積916平方米,飼養長大母豬46頭,托佩克、杜洛克種公豬4頭,年出欄商品豬200多頭。2006年4月他投資5萬余元,新建了“150豬舍”,當年獲利8.5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全市涌現出養豬收入過萬元的黨員示范戶28戶,幫扶農戶385戶,全市上下掀起了建標準化豬舍的熱潮。
與發展生態農業相結合,大力推廣一批高效生態種養模式,促進生態農業發展。全市已有110座水庫實行漁牧配套立體綜合養殖。其中按照“150模式”實行漁牧配套的有38座,都推廣了“豬-沼-稻、豬-沼-菜”模式,實現了清潔養豬。由于“150模式”生態清潔,一批生態型農業莊園也開始引進“150模式”養豬。
推廣“150模式”從建立機制切入
在推廣“150”模式養豬過程中,安陸把搞活流通作為突破口。市里組織成立了生豬行業協會,以亞飛置業公司、雷公萬頭豬場兩大企業為龍頭,網絡各養豬專業戶組成。協會為養殖戶提供銷售和技術等服務,簽訂產銷合同,統一組織會員產品外銷,統一采購種苗、飼料、藥品,為養殖戶減少采購成本。
市政府還建立了標準化養豬“150模式”推廣專項獎金,對每建1棟“150模式”豬舍,市政府獎勵5 000元。同時,出臺了財政補貼、土地使用、水電供給、良種供應、信貸和收費等方面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每年的三級干部大會上獎勵一批養殖經銷大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