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棚村自1990年開始引進生豬良種,經過20多年的經營,已發展成為湖北襄陽區最大的商品生豬養殖基地,肉豬遠銷廣州、深圳、南寧、昆明、西藏等沿海沿邊市區。
隨著生豬養殖農戶逐漸增多,飼養、銷售中一系列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技術性和經營性難題日益突出:一是分散購買飼料、藥品和產品分戶銷售,成本大。如每戶不論賣多賣少,都須外出銷售,有時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二是市場受限,由于一家一戶零星散賣,沒有形成規模,致使大市場進不去,小攤又賣不完,價格也不穩定;三是個別養殖戶擔心別人發展之后,影響自家生豬銷售,于是采取封鎖技術、市場信息和營銷網絡等,人為限制了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廣大養殖戶迫切要求建立一個相應的中介組織,對生豬的產前、產中、產后及供應、銷售、加工、儲運、科技、信息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專業化的服務,把眾多小生產者組織起來,通過協作與服務,實現資源共享,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自身收入。于是,由邵棚村養豬大戶梁隨政牽頭、附近5個村農民自愿參與的生豬養殖技術協會,于2001年3月應運而生。
協會制定了章程和財務管理、動物檢疫、消毒隔離等制度,明確了協會和會員的權利和義務。協會嚴格進行質量監督,實行質量責任追究制,如有病豬肉等質量問題,就追究當事人責任,以此確保以質取勝。2006年協會外銷生豬1萬多頭,銷售收入達1 000多萬元,共有2 000多戶農民受益。
邵棚村生豬協會按照“民辦、民營、民有、民受益”的原則,將從事生豬養殖、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自負盈虧。協會實行統一引進種苗、統一飼料供應、統一防疫、統一飼養技術標準,統一市場銷售和分散養殖的“五統一分”模式。
邵棚村的生豬專業技術協會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小農戶;一手拓展市場空間,一手組織基地生產。協會在其中編織起了一條市場與養殖戶聯結的紐帶,把市場與基地緊密地聯系起來,解決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獨立經營的小農戶進入市場,面臨市場信息不靈、交易費用高、市場風險大、產品銷售困難等問題。目前,邵棚村生豬養殖協會會員已遍布本區的張家集鎮、雙溝鎮、黃龍鎮和棗陽市的七方鎮、琚灣鎮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