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海陽市郊某村委,在未經有關部門審批前提下,私自將本村土地轉讓給他人建廠房。最近,海陽市人民法院審結這起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案件,依法判決該村委及原村委主任李某罰金39 800元。
2006年6月16日,在未經政府主管部門審批的情況下,李某以村委名義與鄰村一村民簽訂了土地轉讓協議,將本村19.9畝土地(屬一般耕地)50年土地使用權以19.9萬元的價格轉讓。2007年3月,李某將該款部分用于預支村干部2007年工資和烈屬、復員軍人補助,其余部分平均分給村民。4月,受讓人在該土地上施工時被土地管理部門發現并予以制止。
法院審理后認為,該村委及李某以為本村村民謀利益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將本村耕地非法出租給他人用于非農業建設,其行為已構成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罪,故作出上述判決。
挪用代管拆遷款 村委主任被判刑
□胡勇謀
“我們的拆遷款什么時候才發啊?”面對村民的多次追問,村委會主任張某總是找借口推脫,后來實在頂不住了,就將7張存折發給了這些拆遷戶,聲稱“錢還沒到賬”,其實他早已將錢取空。最近,張某因挪用公款罪被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法院一審判刑5年。
2003年7月,盤龍城經濟開發區擬補償給某村村民湯某等7人房屋拆遷費共58萬元,將7套存折和銀行卡交給該村代管。村委會主任張某打起了這錢的主意。次月,張某將這筆存款的密碼告訴了朋友蔡某(已判刑),蔡某拿著與存折配套的儲蓄卡將7個賬戶里58萬元全部取出,借給李某等人做生意。李某為感謝張某,先后送給張空調、彩電、電腦等。2004年8月,張某才陸續催要回部分錢款。
2005年7月,經群眾舉報,紀檢部門找張某談話,張某還清了所有挪用款項。
法院審理后認為,該拆遷補償費由政府統一撥付,錢雖存入了村民的賬戶,但存款密碼仍由村委會掌握,拆遷款實際上由村委會控制,屬公款,判決張某構成挪用公款罪。
盜用村民名義簽名 村委會被判賠償損失
□潘賢群
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最近作出終審判決:燈塔村村委會對陳某的姓名權造成侵害,在判決生效3日內消除因假簽名給陳某造成的影響,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100元。
2005年10月,陳某從同村村民那里拿到2份鹿城區南浦街道燈塔村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書,分別是關于授權村委會轉讓市運管處西首牛市場地塊和轉讓市運管處東首花崗巖市場地塊的內容。陳某發現2份決議書上都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簽名并不是他的筆跡。后陳某將村委會訴至法院。
法院一審認為,原告沒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使用了侮辱、誹謗等方式進行侵權行為,同時原告也沒能證明其名譽因此受到了損害,因此駁回原告陳某的訴訟請求。陳某對該判決不服,遂提起上訴。
溫州市中院審理后認為,燈塔村村委會對未經陳某授權,在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2份決議書上署上陳某名字的事實予以承認,足以認定該村委會已對陳某姓名權造成了侵害,陳某為此提起訴訟,因此該案應為侵害姓名權糾紛,而非侵害名譽權糾紛。法院依法作出前述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