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這一中國特有的集綠化、美化、旅游、水土保持、擴大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經濟、惠及“三農”于一身的優質、高效、高附加值的優良樹種,已廣泛地發展于祖國各地,尤其這些年來,我國棗業已經進入蓬勃興盛時代。
然而,長期以來,供給人們的棗產品99%以上是干制的紅棗及蜜棗等加工品。鮮棗的利用和開發很少被人重視,直到20世紀末,隨著鮮棗貯存、流通和銷售的設備技術的不斷進步,鮮棗市場悄然而起,這無疑為棗業再創輝煌增添了極大的后勁和希望。
鮮食棗因其營養豐富、外觀艷麗、適應性強、寓意吉祥而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已成為國內果品市場的佼佼者,在國際市場上也成為搶手的果品。我國鮮食棗品種十分豐富,而目前鮮棗栽培品種還很單一,只有少數幾個品種,很多優質鮮食品種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造成鮮食棗供應期集中、應市期短 的情況,嚴重制約了鮮棗產業的發展。為充分發揮鮮食棗優勢,壯大鮮食棗產業,我們應進一步調優棗產業結構。
選擇優質的具有突出優良性狀的鮮食棗品種進行定向發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原因,一是大宗水果供求量增大,人們對優質果的消費要求更加迫切;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果品消費的觀念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果籃子中的水果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趨于多樣化、高檔化的,讓鮮食棗走向市場,正是適應這一變化的具體體現。
發展鮮食棗產業,環節多多,途徑多多,情況多多,任重而道遠。在發展環節上要提倡抓優良品種,讓鮮食棗向大果化、優質化發展;在發展途徑上要向密植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在發展和管理中要向有機化、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在生產發展和組織銷售方面要向規模化、國際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在發展形式上可發展營造水土保持型的綠色生態經濟林,也可將低產老弱棗園改良轉優,還可實行保護地進行錯季生產。其中心目的是讓農民迅速獲得經濟效益,盡快地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