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號》的海報上有一句話:“每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這句話強調了個人主義,也反映了馮曉剛的戰爭觀。我們曾經被這樣教育著長大:一切以個人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表現為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然而在今天的中國,也許沒有多少人愿意承認自己是個人主義者,但大部分普通的中國人身上張揚自我的覺醒已經替代了隱忍的集體主義。盡管我們的主旋律一直強調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但是一直以來,在塑造軍人形象上,卻是不遺余力地拼命往個人英雄主義上掛靠的。

過去的十年,中國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期,是民智釋放和生活優化的十年。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因變化速度太快、制度設計遲緩而引發的價值失衡與貧富落差。一個現實的場景是:四周充滿著低劣的財經管理致富類偽書;每一個崗位上都有數不清的人在競爭,勤勞致富也許是平民惟一能夠擁有的傲人資本了。對于本土創業的小業主、小公司、小私營企業來說,財富的原始累積是很難通過非常手段來完成的。我們身處一個前所未有、不可復制的創富年代,只是金子有待有心人去挖掘罷了。
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曾坦言,中國的富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甚至構不成與窮人相對應的一個極,一個民族的心態如果是渴求財富,那這個民族是最有潛力的。反過來,如果一個民族的心態是“仇富”,則要危險許多……如果一味地比較基尼系數的尖銳性,就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基尼系數的準確性從未有第三方來證實,這個數據本身是值得懷疑的,因而,致富比仇富更重要。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你一定要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想要你就做,不做別人怎么知道,客觀地說,個人史只是歷史表面的皮毛碎屑。如果以十年為周期,幸運者能加注一兩個充滿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標簽。十年前,張朝陽還沒有拿到海外風險投資;十年前,陳天橋還沒有引進韓國《傳奇》游戲……實際上,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歷史的書寫,他們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精彩和各自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