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清茶,倆人對坐。在何建平的辦公室里,一個創業的故事就此展開,沒有沉悶的“憶苦”,只有談笑風生的“思甜”;口述者似乎不是在講自己的創業史,而更像是在述說別人的故事。
“1993年,從南平師專美術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三明泰寧中學的一位美術老師……”
“1994年,當了一年的老師,某天,突然發現,老師這個職業實在太‘安逸’,于是,決定辭職……”
“背井離鄉到福州,在貿易行業打了半年工,一單生意也沒做成……”
“在當時做貿易的老板的‘慫恿’下,嘗試著介入廣告行業,慢慢摸索、慢慢積累……”
“1998年,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
“2001年,開始介入地產代理行業……”
聽著何建平“說書”,窗外的馬路上、工地上,到處都是緊張忙碌的身影。誰又能知道,這其中的哪一位,在數年以后,同樣也會在某一個寫字樓內,談笑風生地講述自己的“當年”。
對話何建平
(H=何建平,M=市場瞭望)
M: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有創業意識的?
H:從踏出校門步入社會的那時起。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應該是下海來到福州的那一天起。
M:剛來福州那會兒的生活狀況如何?
H:苦,離鄉背井,人地兩生。到福州后做了半年的貿易,一個生意也沒做成。今天不知道明天的飯錢在哪里,更苦悶的是,一覺醒來甚至不知道該做點什么,那會兒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花兩塊錢(盡管很拮據),在小影院里反復地看碟片,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了。
M: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
H:還好不是很久。經朋友介紹,到一家國有廣告公司做美工。那時候,外聘的人就是生產機器,于是逼得我們得向“全才”靠攏。從設計到說稿到工程監管甚至結算都得由當時作為美工的我來完成。這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培養獨立作業能力”吧(笑)。后來老板的朋友要開私營廣告公司,就慫恿我再次脫離國有的懷抱了,我也因此懵懵懂懂地進入了廣告業的經營階段,一切從零開始。
M:怎么看待剛開始創業的那段時光?
H: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即使時光倒流,還是必須有這么一個過程:一個能力積累的過程、一個經驗累積的過程、一個人脈積累的過程、一個社會口碑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心理適應能力積累的過程。那時候腦子里最經常冒出來的一句話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M:十年前的創業與今天的創業對你來說有什么區別?
H:十年前是純粹的求生,今天的創業更多的是實現價值,最重要的是個人的社會價值。
M:十年前的創業理想是什么?
H:擁有屬于自己的策劃公司,那時候最激勵我的書就是《不當總統就當廣告人》。
M:現在的理想呢?
H:公司能夠系統地、健康地、自然地運轉,企業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從而也證明企業存在的價值。
M:創業過程中最大的快樂與苦惱是什么?
H:最大的快樂應該是階段性目標的實現;苦惱嘛,當然是事與愿違的時候了。
M:十年走來,你覺得你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H:花錢的心態。以前會為了花錢而苦惱,現在是為了快樂而花錢。那絕不是說我有錢了,而是事物變遷之后,純凈的東西變少了。
M:那始終沒有改變的又是什么?
H:還是心態,健康的心態。不管是創業之初還是現在,都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
M:創業過程中誰對你的影響或幫助最大?
H:比我年長的“戰友”。
M:這十年中,有沒有想改卻改不掉的缺點或毛病?
H:不外向,心太軟。
M:覺得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優點是什么?
H:理性的浪漫。
M:你的創業經歷大體分為哪幾個階段?
H:從自認為什么都懂到發現其實什么都不懂再到專一化地深入某一行業接著就是惡補全面管理方面的知識,大體就是這四個階段吧。
M:是否覺得自己已經成功創業?
H:從沒這么認為,現在還是我的艱苦創業階段。成功是一個范疇性概念,如果說今天與昨天比,我無疑是成功的,至少我今天比昨天收獲多;
但如果從長遠角度看,現在說成功似乎為時過早。我覺得成功可以很容易滿足,比如,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仍然活著,這是一種成功;一個企業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何嘗不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