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中穩步推行。”這是《人民日報》對20年房改的官方總結。在1998年,中國正式啟動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如今整十年。
房子在建筑師手里,是“活”:在開發商手里是“貨”;只有被人買了住上才是“家”,在這樣的轉化過程中,一堆原本分散各處的磚頭瓦礫被聚集到一起,在鋼筋水泥的構筑下不斷地被賦予意義和價值,最后變做一個包容身體心靈、承載愛恨情仇、見證生老病死和悲歡離合的場所。有人說,夢想支撐未來,而房子就是夢想。
市面上流行這樣一個段子,“蜜蜂向蝴蝶求愛,蝴蝶說她已有所托,意中人是蝸牛。蜜蜂大惑不解,感到自尊受到了老大傷害,便質問蝴蝶:我哪一點比不上那個丑陋、猥瑣的家伙?蝴蝶回答:人家好歹有自己的房子,哪像你,至今還住集體宿舍!”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對于高房價只能是冷暖自知了。眼見得地產形勢一片大好,房子卻越來越買不起——普通市民只剩了三條路:要么做“房奴”,太貴;要么去集資建房,太難;要么不做“房奴”也不去集資建房,就湊合著住,太擠。認真思量所謂“房奴”這個稱號,可以看到現實生活的悲哀之處,而原本正是房子帶給我們成就感、家庭的快樂、階層的歸屬與身份識別。奴役我們的不是房子本身,我們的心都被奴役著。許多房子都號稱,我們給你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方式,然而,是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態度決定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房子。
城市專家王軍表示,一定要改變住房消費階層的心態:住房子必定要買房子,也一定要改變開發商的開發心態:建設廉租房是賠錢的。在英國只有60%的房屋自有率,而在中國卻有80%,住房必買房使得一部分人成為“房奴”。在英國市中心,三分之一的可承擔住宅為廉租房,由政府提供擔保,銀行資金支持,提供給中低收入者入住,這為工業化時期經濟保持住勞動力優勢提供了保障,到中低收入者有支付能力時,政府再將房子賣給對方。
在GOOGLE上搜索“房子夢想”,約有170萬項符合的查詢結果,2007年,“國24號文”公布,國家住宅保障房今后將作為重點,房改新政被視為房改歷程的又一里程碑。或許,我們離“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