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段愛情:兩個人相識于一個不是太熟悉的朋友Party上,男人透過紅酒杯看女人,有點曖昧,有點驚喜,空氣里溫度在慢慢升高,兩人裝作不經意地問候,記住彼此的名字,相互留下電話。在下一個章節里,男人會在某個幽雅的高級餐廳里對女人說:“你的眼睛真好看”。于是,就便成了一個戀愛的季節,其后的日子,兩人會在星級院線里看李安的新電影,在繁華的街市上吃一種叫做哈根達斯的冰淇淋;分別的時候,有短消息和E-mail的問候;爭吵的時候,送她喜歡的泰迪熊玩具;然后,是生日的蛋糕,情人節的玫瑰與巧克力,紀念日的情侶套餐,訂婚時的cartier鉆戒……
這是愛情的黃金年代,我們可以非常順利的用場景和物品來構筑一段栩栩如生的愛情。愛情在現代都市的場景和物品里溫存,變得簡單、明了、穩定、高效。只可惜,人物和故事都如此被忽略了,網絡文章《2060年的愛情》里描述到效率可能會在未來帶來愛情法西斯主義:“在效率時代,2060年最看好的是愛情產業化。我們需要向愛情指導委員會申請戀愛資格證和接吻上崗證;談戀愛將有法可依,每次接吻時嘴唇仰角不能大于45度,擁抱力度不能大于85.1帕斯卡,親昵時禁止使用小豬、貓咪一類有歧視動物傾向的詞語。”

愛情本來是極私人的事情,但自從商人開始注意到這個領域之后,愛情就有了可以明碼實價的價目表:一到情人節或者圣誕平安夜,單身男女們就像背負著十字架一般,男的怕“大出血”,女的則怕情人節當天收不到花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就是收到花的也要暗地里比較一番。雖然在一個自由戀愛的時代里,愛情是婚姻的誘因。然而婚姻卻是天生勢利的東西。在現代世俗愛情里,往往和住房、收入、債務收支負擔、晉升機會、教育程度、權利爭持、職業性質相關聯的。最不該被量化的愛情被量化了,于是一切變得索然無味。所以,無數的單身男女們尋找的只是合適的“結婚男(女)友”,為了構筑家庭的穩定與順利,人們用在菜市場買菜的精神對待愛情,看成色、稱分量、討價還價,一旦感覺有吃虧的危險就轉身離開。
有人說:“愛情死了!”在性、愛情、婚姻三權分立的時代,國人尚未界定一個適合的愛情保護區。《憲法》和《婚姻法》只能保護婚姻,不能保護愛情;婚姻不能保護愛情,它保護的是財產;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經濟的發達和愛情的發達并不成正比。在感受到世態炎涼之后,我們有必要在愛情的高危地帶建立起一個愛情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