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資訊焦慮
我們已經不可避免地身處資訊大爆炸年代了,每天早晨,在度過了30分鐘汽車廣播的喧囂,5分鐘等待電梯時分眾媒體的廣告轟炸后,你終于到達了公司。打開電腦收發郵件,上門戶網站瀏覽時事新聞或是打開RSS瀏覽器查看你訂閱的新聞(通常也是海量的),手機也不會閑著,購書網站根據你過去購買的圖書,不斷向你推薦被認定的你會喜歡的書目。晚上回到家,電視和報紙上所謂的新鮮資訊總是排山倒海的向你涌來,總看不完,總有太多想看的,而看得多忘得也越多。
資訊如今圍困著所有的城市,人們在享受著資訊無微不至的服務時,也淪為了資訊的奴隸。大多數人面對資訊的態度仍是“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真正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手機、電臺、電視臺,短信、網絡、報紙,資訊逼人來。太多的“危險信息”讓許多人如電影《手機》里的嚴守——樣整天擔驚受怕,魂不守舍,資訊解讀專家理查,伍爾曼告訴我們:“資訊焦慮癥”是一種身心障礙。信息消化不良足夠讓你擁有自我強迫感和緊張感,頭暈腦脹、心悸恍惚、胸悶氣短、精神抑郁、煩躁不安、痛經都是可能癥狀。
不是人人都能當知道分子

“時事評論員”梁文道每天保持著時刻閱讀,海量閱讀。他的資訊菜單是:每天看14個網站、13張報紙,包里時刻放著兩本正在讀的書,定期消化21本雜志。每天的午夜零點到凌晨3點屬于網絡閱讀時間,而每天上班前、上班途中、下班途中、下班后一段時間屬于讀報時間,晚餐時間屬于電視,寫稿想放松的時候看雜志。他把自己定義為“買辦”,把高層知識分子的東西翻譯出來給其他人。他認為讀書最重要。光讀報紙跟雜志會營養不良的;第二是越投入,越要有意識地保持一種距離感。
知道分子是資訊的二道分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起著資源整合功能,就比如鳳凰衛視宣傳的:讓李敖去讀書,我們讀李敖,我們看電視上的李敖,是因為把“深”的任務轉嫁給了他,而我們只需要淺顯的讀李敖。他們擁有各種門類不同的知識,每一樣不是非常精通,只是泛泛而知一些相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信息,但他們的知識面卻是橫向的,開放的。
從知道分子身上,我們似乎隱約可以看到當今社會的浮躁。從另一角度來說,別說擁有人類幾千年積攢下來的知識儲備,就是對某一門類的知識,要大致理出個頭緒,恐怕都要讓一個人窮盡一生。知道分子的存在意義在于讓人懂得有選擇的閱讀、懂得適當放棄是惟一可行的途徑,知道分子只說別人要聽的話,說別人想要知道的東西。
人生是一次瀏覽,關鍵在哪里停留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絕對一切的世界里。經濟學家為此發明了“眼球經濟”這個概念。最初它代表的只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有現象,現在已經引申到其他形形色色的行業領域中。一個新浪頭條每天會有上千萬的瀏覽量、上百萬的評論,在新浪總編輯陳彤看來,點擊率就是網絡媒體江湖地位的標志之一,傳統的出版流程,從組稿、報選題、編輯、制作到付印,一般需要半年以上。而如今的很多暢銷書特別是熱點題材書的操作方法第一要訣就是快。于是市面上就有了許多具有雜志形態和特征的書,被稱為MOOK。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說過,“信息會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過量的信息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人的精力有限,我們不能像知道分子一樣做到事事關心、處處留意。對于一件事意義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每個人可根據職業、立場、心態不同,選擇不同閱讀方式。畢竟選擇的自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