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糧價成倍上漲。兩大金融組織發布“紅色警報”。4月13日,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發展委員會發表公報說,糧價大幅攀升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受到沖擊,發達國家應向受沖擊嚴重的國家提供緊急援助,世界銀行則應提高對農業領域的關注。
2、美國第四大銀行一季度虧損近四億美元,擬股票融資。4月14日,受次貸危機拖累,美國第四大銀行美聯銀行(Wachovia)宣布,其2008年第一季度虧損3.93億美元,合每股虧損20美分。此外,該銀行宣布,計劃通過公開發行普通股和可轉換優先股獲得70億美元左右的注資。
3、米價推高窮國通脹,糧食庫存與消費比接近警戒線。2007年,作為國際米價基準的泰國中級稻米的平均價格為334美元/噸;今年1月,此價格被改寫為360美元/噸;到3月底,大米價格迅速躥升至760美元/噸,創20年來新高。除米價高漲外,國際小麥價格也在3月創下28年來新高。自2005年以來,世界主要糧食價格上漲了80%,僅今年頭兩個月,糧價就上漲了9%。專家認為,雖然全球糧食供應偏緊狀況會持續較長時間,但目前大米等糧食價格的上漲,主要還是價格問題,不是短缺問題,還不至于造成大范圍世界性的糧食危機。但部分國家的貧困階層和低收入群體將感到很大壓力。糧價上漲對國際社會而言是一個重要和緊急的信號。
4、IMF呼吁應采取多邊行動應對金融動蕩。4月12日,擁有185個成員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在華盛頓迎來了春季半年度會議。IMF呼吁,由于世界經濟放緩、市場持續動蕩以及通脹風險增加,各國應加強多邊聯動,以應對危機。另外,在前一日結束的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后,G7在聲明中改變了沿用四年的外匯市場相關措辭,表示將“密切”監控外匯市場。
5、香港明報文章: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4月11日,香港《明報》發表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撰寫的文章《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指出,未來一兩年的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可以看出梗概。美元弱勢一時無法扭轉,美元作為儲值工具的效用會進一步受到質疑。次貨和相關金融問題會繼續削弱歐美經濟,減少消費和生產性需求,對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世界其它經濟體的影響會愈來愈明顯。沒有受到次貨和相關金融問題沖擊的經濟體,也要面對需求或成本造成的較大的通脹壓力。
6、各國糧食自給率報告:法國最高達329%日韓墊底。隨著國際糧價暴漲,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各種統計數據也層出不窮。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日前公布了一份報告,對29個OECD(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糧食自給率進行了比較。結果,法國以329%高居榜首,而日韓幾乎墊底。
7、IMF預計中國經濟今明兩年仍將快速增長。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減緩,但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增長率可分別達9.3%和9.5%。報告說,盡管出現了某些放緩的跡象,但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去年下半年繼續強勁增長,而中國經濟是其中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投資和凈出口強勁增長。
8、IMF認為次貸危機將造成近萬億美元損失。4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華盛頓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計,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動蕩將造成高達9450億美元的損失。報告認為,次貸危機可能對金融系統和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政策制定者必須立即制訂應急計劃或其他補救計劃,以減輕更為劇烈調整的風險,同時還需解決當前動蕩的根源。
9、多重壓力導數印度經濟增長減速。受通貨膨脹上升、美國次貸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表示,在2009至20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至8%左右,為4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分析人士指出,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是印度經濟面臨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總理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薩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財年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