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梁換柱”,原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中之三十五計,后來,此計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近幾年來,經濟騙子用這一手法實施詐騙,刁鉆古怪,防不勝防。
“偷梁換柱”騙術的特征,是經濟騙子租用寫字樓樹“門面”,雇用新員工當“花瓶”擺設,然后派一名騙子花言巧語引誘商家送貴重的貨物到指定地點,設下圈套攜貨潛逃,不付貸款。
某日,在廣州市天河某電腦城一位姓鄧的業主開設的檔口,來了一位自稱是某大公司駐廣州市辦事處“經理助理”名叫“李秀梅”的年輕女子,她聲音甜甜地對鄧老板說:“我公司參加廣交會,需購5臺IBU手提電腦(價格共20萬元),但走得匆忙,忘了帶支票,請老板派人送貨上門,我們用現金支付貨款。”鄧老板想,現金交易更有利于做生意。于是,派辦事員小黃和小孔跟“李秀梅”一起“打的”送貨。約半小時后,貨送到了該公司在某商業中心所租用的716房,一個自稱姓陳的經理和姓賴的女辦事員搬貨入房.這房間由兩個單間組成,中間有一扇門相通。“陳經理”熱情地對黃、孔兩人說:“你們先到外間的小廳坐坐,喝杯茶,我到里邊給你們取貨款。”說著,“順手”把兩個單間的門反鎖上。一會兒,陪他們喝茶的“李秀梅”的DB機響了,她當著他們的面復機后說“總公司的人到了附近,不認識路,我下去接他們上來,你們和小懶聊聊天,稍等一下。”可是,“陳經理”與“李經理助理”這一去,竟有兩個小時無蹤影。這時,小黃、小孔才覺有詐,急忙問小賴:“陳經理和李小姐去哪了?”小賴卻一問三不知,原來她是才上班一天的新員工。他們只好請來商業中心的工作人員打開兩個單間之間的那扇門,頓時使他們驚呆子這個房間有兩個門(里面的門用一張大畫遮住),房間內沒有留下值錢的東西,價值20萬元的5臺電腦竟不翼而飛。
怎樣才能對付“偷梁換柱”騙術?筆者認為,在現實的經營活動中,對來歷不明的陌生購貨者,商家使用“銀貨兩訖”的方法,就能使經濟騙子難以施展騙術。
“銀貨兩訖”,是指經商交易中,商家應采取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方法。舉例來說,就是吸取上述案例中鄧老板受騙的教訓,做到兩點:其一,不要輕信“李秀梅”之類“匆忙來不及帶支票”的謊言。商家首次與陌生公司做大宗交易,可對經辦人的身份、授權委托書進行審查,了解清楚經辦人及其公司資信有關情況才能決定是否送貨。其二,對于從來不打交道的陌生公司(企業),大宗交易是絕對不能采取貨到對方指定地點再付款的方式的。一般情況下,應先付款交貨,或者是在雙方簽訂合同且購方先付一定的預付款后才發貨。
實踐證明,企業經營者做到“銀貨兩訖”,就能有效地防范上述案例的“陳經理”之流的“偷梁換柱”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