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投資理財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隨著我國股改產生的致富效應和銀行金融產品推出的日益豐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資產增值,不擇手段、不切實際地盲目投入。2007年以來,股指節節攀升,看著別人賺得盆滿缽滿,為了炒股買基金,有些人賣房,有的老人動用養老的錢,甚至有人貸款。顯然,這些人屬于理財亞健康狀態。
何為是健康理財心態?就是通過對家庭財產、個人特長、所處環境進行分析,運用金融知識,規避風險,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投資渠道,使資產增值達到最大化。2007年上半年,投資股票和基金之后的確都獲得相當可觀的收益,但在10月中旬以后的幾次深幅調整、股市的劇烈震蕩,給理財亞健康的人一個措手不及,有些人經不起資產突增突減的壓力,生命健康甚至受到威脅。所以,健康理財就顯得更為重要,不妨從以下方面遠離理財的亞健康心理。
一、樹立風險意識
投資理財要有好心態,才能有效控制風險。理財是理性的行為,不要盲目跟風,更不可能一夜致富。理財往往伴隨著風險,一般收益率與風險率成正比。風險雖然可怕,但人們可以揚長避短,比如買基金,首先要做好長線投資的心理準備,其次要選好基金的公司,搞清基金的類型、預計收益、費用等。清晰實際的理財心態是健康理財的基礎。
二、理財要長遠規劃
投資理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事,要全局、長遠規劃,多元化投資。根據家庭財務狀況、目標、成員年齡、生活水平等量力而行、統籌兼顧,采取多元化投資。使風險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即使風險真的降臨時,各類投資的收益和損失互相抵消,也可以不影響目前的正常生活。理財不僅考慮現在,還要考慮將來,使老有所“財”、老有所養。
三、另辟蹊徑巧理財
投資理財靠的是智商理財,要想在理財中財源滾滾,不要忘了“頭腦”理財,而非體力理財。舉個例子:基金發行火爆,認購者到銀行排隊搶購,費時費力,有時甚至還買不到。如果申請網銀到網上認購,既免去排隊之苦,認購費還可以打折。為了今后更好地理財,不妨在理財的同時拿出一些財,給自己的頭腦“理理財”。
四、學會參考聽建議
投資理財是一門學問,不懂的地方還有很多,操作時應參考銀行理財師的建議。在理財師的帶領下入門,了解、熟悉、挑選理財產品,做足金融功課,使自己少走理財的彎路,從理財的“淺灘”練起,逐漸游向理財的“深海”,期間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從而實現健康理財的目標。
五、加強學習多“充電”
時下,投資理財的品種日益豐富與繁多,每一個品種都對應著不同的投資群體,投資風險有高有低,收益各不相同,唯有通過學習“充電”,深入了解投資品種的精髓,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品種,才能使自己的投資收益最大化,充分享受理財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