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平,先后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清華大學特聘教授,沃頓金融機構中心學者。
5月10日,筆者在京采訪到了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建平,請他就中國股市、房市以及藝術品市場三大投資領域的當前態勢和未來前景談了自己的看法。
問:您與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摩西教授2000年創建“梅·摩藝術品指數”,在世界藝術市場引起了很大關注。“梅·摩藝術品指數”會產生中國版嗎?
梅建平:是的,我們已經在進行中國版塊的數據收集和方法論的研究,那么估計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推出有關中國的指數。當然,我們會對指數作進一步的改進。因為在構筑“梅·摩藝術品指數”的時候主要是針對美國的藝術市場進行的,而中國藝術拍賣歷史對于我們來說時間相對比較短,因此需要在方法論上做一些創新。
問:中國目前已經有中藝指數(AMI)和雅昌指數(AAMI),您怎樣看這兩種指數?相比之下,您的指數有什么特點?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對這些指數的使用?
梅建平:這兩個指數對中國藝術市場也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他們的指數與我們實際上是互補的,而不是競爭的關系。他們的指數主要是讓投資者了解各類藝術品的平均價格和走勢,而我們的指數主要則是從投資角度和資產配置角度來研究的。面對不同的市場和不同的客戶,當這三種指數擺在投資者面前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它們各自能派什么用處。
問:自2004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極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非理性上漲,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對投資者有什么具體建議嗎?
梅建平: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功有其合理性。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面臨三個趨勢:國際化、規范化和金融化。而中國當代藝術在這三個方面都做得比較好,具有比較好的流動性,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在交易渠道方面也比較多樣,由此,其價格高有其合理性。我認為,其他藝術家們應該在某些方面學習他們成功的經驗,注重國際化、規范化和金融化。尤其是金融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清晰地認識到藝術品是很好的資產投資產品,所以就會出現所謂的藝術基金、藝術銀行等新的以藝術品為主的金融產品。我認為這個市場將會像房地產一樣金融化,會成為相當不錯的一個金融產品,會被廣大投資者所接受。
問:當代藝術市場的國際化、規范化和金融化是否意味著一些搞傳統書畫的藝術家必須進行某種轉變?
梅建平:國際化、規范化和金融化都是手段,不是本質。本質還是需要中國原創的藝術,這是中國藝術家所要堅持的。并不是說國際化就是要做“麥當勞”,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中國的淮揚菜做到極致。只有有了很好的就餐環境,很好的餐具和服務,才能賣出很高的價錢,才能被全世界所接受和欣賞。但是菜的味道不能變,我們不能把自己變成“麥當勞”,我們的本質不能變。全球化并不是大家都吃麥當勞,都穿一樣的衣服,而是各個國家最好的東西在全球各個角落都能互相交流,互相分享。這就是所謂大同世界的理想。
問:那么在私人銀行業務里面,藝術品投資是否會成為他們最主要的一塊呢?
梅建平:我認為它不是最主要的,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因為各個私人銀行服務,他們之間如何體現差異和優勢,這個行業之間會有很強烈的競爭。那么在眾多競爭中如何脫穎而出,為客戶提供很好的服務?我認為藝術品這一塊實際上是幫助你鶴立雞群的非常好的方法。它可能在業務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但一定是很重要的,體現差異化競爭的一個特殊競爭。這個競爭中最關鍵的一環是什么呢?主要還是人才的競爭。
問: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到底該如何分配他們的資金流向和選擇投資領域,您能給出一定的建議嗎?
梅建平:我認為中國的投資者還是應該采取一種相對分散的投資組合,既要有一些人民幣資產,又要有一些外幣資產;然后就要在不同的資產之間有比較好的品種,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商品期貨以及藝術品……這些資產品種之間如何有比較好的組合是非常重要的。這應該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收入和資產數量的大小,實際上這是因人而異的,很難給出一個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而這個問題,恰恰是未來私人銀行所要解決的業務,就是怎樣根據不同投資者的需求和偏好來量身定制一個投資理財計劃。對于投資者來說,主要還是要對中國經濟發展節奏要有把握。無論是股票市場、房市還是藝術市場都要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步,這三個市場都是中國宏觀經濟大環境的一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