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安康面塑又稱面花。通過在面坨上剪、切、捏、壓等技巧,創作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和動物。舊社會的安康面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成于瞬間,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安康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
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一
面塑在安康流傳甚久。以面食為主的當地人將其演變成調節生活情趣的味料。各種名目繁多的節日習俗中,人們巧工制作造型各異的蒸制面食渲染氣氛。民間生活成為原始的構思啟蒙,仿照生活玲瓏刻畫出逾越傳統的面塑。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立的面塑藝術從餐桌食品中分化出來,將染料揉搓至面里,塑造出形態迥然的生態造型,成為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性極高、民俗內涵豐富的民間藝術品。

民間農婦用白面,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態的造型,意態紛呈,栩栩如生。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在勤勞的農婦手中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十分生動壯觀。
二
安康舊時面塑大多用來祝壽和祭祀神靈,還有結婚時作擺設的。祝壽的壽饃多做成桃形,以象征長壽。一盤壽饃一般擺十個(第一層六個,第二層三個,第三層一個。最后一個將底面朝上,再在上面放一個面塑花瓶,瓶插竹簽,竹簽上為面做的花鳥),面塑供獻則做成花卷,邊沿捏出花紋,也是一盤放十個,擺法與擺壽饃一樣。供獻用于老人去世,在靈堂作擺設。結婚、壽慶為增加歡樂喜慶氣氛,擺設的裝飾性面花,民間稱為“看盤”。安康面塑還有一種叫“圈饃”,又稱項圈。舊時民間給小孩做“滿月”或做“歲”時,要做圈饃。一個圈饃用二斤面,做成圓環狀,故稱圈饃。饃上裝飾一圈花卉圖案及“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等吉語。面花做好后,先蒸再著色。
安康面塑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實用性。民間美術品大都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面塑不僅可祭奠祖先以及慶賀孩子出生,還能用來食用。鄉土性。民間美術的作者一般都是植根基層的生產勞動者。他們具有勤勞質樸的本色。他們的作品樸素率真,不尚矯飾并富有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這些作品與專業美術家們的作品相比,具有迥異的格調和韻味,散發著濃厚的泥土芳香氣息。民俗性。安康面塑常常和民間的風俗活動緊密聯系。面塑壽饃與民間祝壽風俗有關。由于安康面塑和眾多的民俗活動直接相聯系,或者說安康面塑是某些民俗活動的物質載體,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安康面塑就是一種民俗美術。審美性。安康面塑萌發時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和求吉避兇的精神需求。審美功能在當時不是主要的,但是安康面塑仍然具有審美性。
三
色彩斑斕細膩柔軟的面團在手指間或揉搓或拿捏,另具一番民俗情懷。
安康民間美術面塑表現了普通勞動者質樸淳厚和純真的感情。藝術表現方式上非常自由活潑,沒有什么死板格式,作者可以自由想象。如面塑作品表現四季瓜果,可以把不同季節的瓜果放在一個畫面,打破時空界限,非常富有情趣。
安康面塑一般是選取喜慶的事物作為表現內容。這種選題的明確傾向性決定了面塑品用色強烈,氣氛熱烈。農民總希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財殷實”……與這些“豐”、“實”的思想意識相呼應,在他們的面塑作品中必然追求“豐”和“滿”的構圖,非常有特色。

處于漢水中上游和秦巴山區的安康由于位于川陜鄂三省毗鄰之地,使這里的民間風俗更具有交融性。民間風俗的交融性又造成了安康面塑兼有秦、蜀、楚民俗和民間美術因素的交融性。這朵美麗的民間藝術之花,扎根在深厚的多種文化營養的大地上,其濃郁的芬芳令人陶醉和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