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國人相比,他們節約了五分之四的水、三分之二的熱,同時還讓雞蛋達到了最佳的營養狀態。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煮雞蛋是一件簡單得再也不能簡單的事情。把雞蛋洗干凈,然后放進鍋里用水煮,水開了,意味著雞蛋熟了。放多少水,用什么容器,用什么方法,用多長時間,如何鑒別生熟的程度,等等,都不用去講究,每人有每人的煮法,誰也不用看表,只憑一種經驗的感覺,覺得它熟了就熟了,生的時候很少,或者說根本沒有。國人的這種哲學觀念使中國人煮雞蛋這一方法運用得恰到好處,雖沒人能說出煮雞蛋的確切時間是多少,但家家都能把雞蛋煮得正好。煮雞蛋在我們中國從來不是什么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然而,煮雞蛋在德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
德國人認為,煮雞蛋與燒菜不一樣,雞蛋的外觀及顏色基本不隨煮蛋時間長短而改變。對于這樣一個傳統性難題,德國人想出了許多辦法,這些辦法中,重要的是對時間的控制。于是,蛋鐘應運而生。蛋鐘這個詞不是筆者的杜撰,在《英漢大辭典》里,是有專門一個條目的。
一般的商店里,大都是有蛋鐘賣的,種類不少,有電子的,有機械的,還有沙漏的。電子的時間計算精準,造型小巧美觀。
機械的蛋鐘大都帶有裝飾的味道,像八音盒一樣,有非常漂亮的外觀造型。要是煮雞蛋了,待一切準備停當后,把它上足發條,立馬就會奏出美妙的音樂,一首曲子奏完,雞蛋也就煮熟了。像這類蛋鐘,里面有多種樂曲,任主人挑選,煮蛋的過程,就成了一個欣賞音樂的過程。主人一邊煮雞蛋,一邊聽音樂,還可以一邊做其他事情。
還有一種蛋鐘是用沙漏代替的。沙漏是德國人廚房里的常見物件,既是一種實用的計時用具,也是一件高雅的擺設。我在漢堡的一個朋友家里見到的那個沙漏是玻璃做的,做工精良。起初,我還以為是一架顯微鏡呢。我實測了這架蛋鐘的準確性。最后一束白沙落下的時間為:一次是三分零二秒,另一次是三分零一秒。考慮到蛋鐘自身及手工翻轉蛋鐘時產生的誤差,這個沙漏已是相當精確了。
沒想到,這些蛋鐘還不足以解決難題。有一次到朋友家吃飯,我看到窗臺上放著一個小巧的淡紫色塑料盒,呼呼地從三個孔向上噴白氣,我隨口說,這個加濕器這么小?幾個人大笑,原來這也是用來煮雞蛋的。過了一會兒,有輕微的蜂鳴聲,朋友說是煮蛋器到時間了,并讓我把它調到保溫檔。我問煮雞蛋為什么這么復雜?朋友解釋說這樣做簡單,只要添加固定的水和蛋,煮出來的雞蛋總是火候正好,而且節約能源,也清潔。
市場上還有賣可調節煮蛋硬度的煮蛋器,五六十歐元。跟蛋鐘一樣,煮蛋器也有好多種,有只煮一只蛋的,有煮兩只蛋的,有煮三只蛋的。德國人大都喜歡用煮一只雞蛋的,下面焊一托盤,然后加滿水,1分鐘水就開了,3分鐘就關火。關火之后利用余熱再煮3分鐘,把雞蛋煮到剛剛達到營養價值最高的狀態。接下來用涼水泡3分鐘,使這個蛋很好打開。德國人認為,這樣做才標準。跟中國人相比,他們節約了五分之四的水、三分之二的熱,同時還讓雞蛋達到了最佳的營養狀態。
可以看出,德國人煮雞蛋不像我們用的是模糊哲學,而是按照嚴格的標準和規范去執行,不但雞蛋能煮熟,而且資源占用最少,效果也最佳(營養價值);同時,德國人善于總結,由此制定出適宜的制度和標準,并嚴格執行。
(吳清貴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