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這是許多父母潛在心底的熱望,但是一些父母僅僅停留在“望”,而難以教育孩子認識到“我很重要”的道理。
我看到一篇扳道,說的是臺灣的一個孩子徐安廬,去年剛滿16歲,就進入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一些讀者認為徐安廬是天才,在他的身上并沒有值得普通孩子借鑒的東西。天賦是真,可是在他身上表現的一些東西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徐安廬非常不喜歡媒體稱他為“天才”,他說,有些人天生比較有才華,不過這不代表會成功,要成功還需靠99%的努力,所以他讀書一直很刻苦,用“苦讀”來形容也不為過。
對徐安廬的成長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父母。從小,他們就教導他,走出家門,就要隨時提醒自己是個重要的人物。這樣的教育,讓徐安廬很“重視自己”,努力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在做事時,他一旦認定了一個目標,就不會輕易受他人看法的左右,也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設置不可能的限制——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
作家畢淑敏在《我很重要》中寫道:“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她還解釋說:“重要并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這正是徐安廬父母教育他時刻不忘“我很重要”的關鍵所在,用心所在,一個孩子如果能夠以心靈對生命做出這樣的允諾,自然不會碌碌無為,體驗不到人生的精彩。
這個世界有太多謙卑的人,從來不敢對自己、對別人說“我很重要”。他們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普普通通才舒服。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如果要做出更大的成功,享受更深刻的幸福,體驗更耐人尋味的快樂,非要把自己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可,經常提醒自己很重要。孩子們前程似錦,更需要“讓我們昂起頭,對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無數的生靈,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編輯 楊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