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物青春與成長的困惑、絕望與希望的對峙、倫理與道德的沖突在王小帥的影片中顯得意味深長,“理”與“情”交織的發人深醒,令人沉思。
用小人物的命運與生活經歷來影射時代的變遷與特質,這曾是每個導演在電影里思考和解決過的問題。然而用十幾年的時間來堅持刻畫“小人物”的導演卻為數不多,王小帥無疑是其中的一個,他算不上一個高產的導演,但他卻是一個懂得怎樣去堅持、怎樣去用理性思考調動感性的畫面的導演。小人物的故事大都是情理之中的俗事,可就是這些不被看好的故事,在王小帥手中變得感人至深,令人回味無窮、共鳴不已。
從《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等影片,到剛剛斬獲銀熊的《左右》里,小人物青春與成長的困惑、絕望與希望的對峙、倫理與道德的沖突在王小帥的影片中顯得意味深長,“理”與“情”交織的發人深醒,令人沉思。正如王小帥自己所說, “我更注重大時代背景下個體狀態的理性與情感的探究。”
絕望與希望
“城市是無法生存的地方,故鄉是無法回去的地方……”當劉曉東帶著喻紅回到東北,他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冬春的日子》是王小帥自籌資金拍攝的第一部沒有廠標的獨立電影。此部黑白影片描繪了一對畫家夫婦的精神狀態,以及在經歷了某種巨大傷害之后的自我放逐與絕望。王小帥用極其節制的方式,表現了與自己有著某種共性的壓抑和孤獨感。王小帥講述了一個在社會變革中的內心故事。面對變本加厲地功利的社會,畫家東迫切地希望有外國老板來購買自己的作品。他和任何一個下海的商人一樣計算著人民幣和美圓兌換的比例。和我們許多人,在10 多年后的今天一樣,幻想買一張彩票就可以改變命運。希望總因絕望的高度而跌得更重更痛。
影片拍得極為成熟,完全沒有第一次的痕跡。電影中收音機里機械的北京時間報時聲,刺耳的上課鈴聲,都無處不在的凌遲著我們的生命,王小帥用非常冷峻的筆觸,展現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喪失的全過程。
漂亮的黑白片,一個畫家在通往幸福途中瘋掉。影片的結尾也是整個中國80 年代前衛藝術家的大結局……絕望與希望的對峙,出國的出國,發瘋的發瘋。可憐,但不可恨。電影里充滿小資意味的爵士音樂,宛如現今韓國偶像劇中的男主角。還有昏黃的鏡頭,氤氳不散的哀傷氣味。
最后東精神失常,被送進了康寧醫院。那最后的表情—那個戲謔的表情,是笑么?
這就是王小帥,執著于個體的精神世界的關注。異鄉艱苦的生活,希望是種支撐。
長江邊的一個二層的小樓。東子和高平就住在二樓的兩間房里。
東子和高平都是從黃陂來到武漢的,是同鄉。東子是扁擔,而高平是專門和人合伙騙人錢財的。然而有一次卻被同伙蘇五黑吃黑給吃了一把,于是發誓要找到蘇五復仇。因為知道有一個歌女可能知道蘇五的下落,便和東子一起去歌廳找她。
阮紅便是那個姑娘,也就是《扁擔·姑娘》里的那個姑娘。她是莉莉歌廳的歌女,其實阮紅最初并沒有要當歌女,她和許許多多為了理想和生活進城的人一樣,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她只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做一名歌手,出自己唱的磁帶。然而現實的殘酷讓她處處碰壁,只能得到這樣一個結論:所有的男人都只是嘴上想幫她,實際上都是想和她上床。東子把這一切記在心里,并用自己很長時間的積蓄買了一個隨身聽,在莉莉歌廳的門外為阮紅偷偷錄下了她的歌聲。

當阮紅要走了,雖然也不知道去往哪里時,東子突然從屋里拿出一個隨身聽來,耳機里聽到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聲音的時候,王小帥此時沒有給她太多的鏡頭,我們能從最后一個鏡頭東子咧嘴的笑容里讀到一些什么?溫暖,還是希望?眼睛的濕潤是從東子那未被物質異化的笑容所獲得的感動。
這里的王小帥是成功的。樸實無華的鏡頭和畫面,自然出演的演員和環境,是他成功的保證。高平、東子、阮紅三個人在夜市大排檔吃面,很寫實的場景,骯臟、賣唱、辣椒面、拉面,空氣里依稀嗅得出腐爛的味道,也仍要頑強地透露出卑微的希望。
王小帥是個很感性的導演,自從他的影片無法同觀眾見面,不能和自己之外的更多的人去溝通,他感到異常的孤獨。而《扁擔·姑娘》給王小帥找到了一個可以讓他繼續從事精神探討的支點。
“你還能留下些什么?是散落的的白紙片。你愛的天堂里面,請來聽我唱首歌。”圍繞著金錢和女人的話題,希望在一次因絕望的高度被跌得粉碎。
成長的困惑
十七歲是晃動的,十七歲的時候你有沒有過夢想,十七歲的時候你有沒有過瘋狂,十七歲的時候你有沒有過……
十七歲是藍色的,在十七歲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青春期的夢想。一部單車成為兩個十七歲的男孩子聯系起來的紐帶。鄉下孩子希望盡快把車款還清給公司,有自己的單車,因為青春的萌動,他總是從墻縫里窺探對面高樓的穿高跟鞋的女子;城里的孩子希望有自己的單車,可以送漂亮的女同學回家,可以和哥們兒一起炫耀車技。最后的結局是,沒有人能真正擁有那部漂亮的單車,被打得滿身是血的鄉下孩子扛著被小混混砸壞的單車走在城市擁擠的街頭。
車流如梭,人們按自己既定的軌道向前,沒有人會在意這樣一個孩子和這樣一部單車。沉悶的延續,低沉的擁擠。努力壓制心中的沖動,瑣碎的理想卻在心中牢牢占據,這就是青春時光,青春本來就是失衡而不著邊際的,在面對青春與年少的時候,誰都會像王小帥一樣的沉不住氣。
王小帥數度運用遠景去表現情節,最有張力的一段莫過于鏡頭在胡同里遠遠望著小堅攔住已經移情別戀的女孩,他既沒有站在同情的立場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沒有意圖讓觀眾對人物產生任何情感。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平視和稍有仰視的,王小帥的視點也是以旁觀者的視點出現,一共兩次特寫,其他時候都是處在局外,沒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兩場打人的高潮戲都顯得冷漠和克制。
倉皇流離、目光迷惘的十七歲,我們可以和電影一起,按照正常時序跌進成年的門檻,被剝奪一空;弦斷了,歌停了,輪子折了,車毀了,開始瘋狂成長。
低機位的透過單車車輪看街上的人流,高機位表達鄉下孩子第一次進到豪華寫字樓的茫然不知所措。還有對那雙紅鞋子的特寫、鄉下孩子撲到車上不讓別人搶走車的嚎叫、城里孩子第一次用自己的車送漂亮女同學回家后迎風的微笑、車被父親還給別人后站在樓頂的一行淚水、還有表現北京特有的胡同和鴿哨。
最后一個鏡頭,慢鏡頭,阿貴被打得滿身是血,扛著被砸爛的單車緩緩走過,巨型城市北京擁擠不堪的斑馬線。
醒來過后,開始成長,開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規律,開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戲規則,青春的引誘和挑逗都在漸漸遠去,青春的涌動開始被克制。而成年人,像那個公司的老板,他只是用一句我靠,就可來表達對理想的執著的驚訝。
十九歲是殘酷的,你十九歲時有沒有愛過;你十九歲時有沒有想過;你十九歲時有沒有……
《青紅》的線性敘事,簡單直接。長短鏡頭結合運用。節奏緩慢。沒有配樂。原音錄制—生活的真實不加修飾地呈現。整部影片充分體現出導演還原歷史本相的野心。正如王小帥的同類賈樟柯所說: “我愿意做一個目擊者,和攝影機站在一起,觀看眼前的一切。”這本身可不是大眾化、現代化的形式。而“第六代導演”堅持藝術的本質,他們的選擇也有足夠正義的力量,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在國外屢獲獎項。

這或許是王小帥醞釀了很久的片子,就像賈樟柯的《站臺》,是在拍《小武》的時候就準備好的故事,不知道王小帥會已經在內心里準備了多久。
小根的角色其實一直都很隱蔽,在影片中沒有多少語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為來表現他對青紅的愛意。就連買的紅皮鞋也是偷偷放到青紅的書箱里。影片快要結束時,他終于把積蓄已久的話都說了出來,那雙被青紅父親扔出去的紅皮鞋也被他撿回來,拿在自己的手中了,一切回到了最初的狀態。
影片以一個長達數分鐘的空鏡頭結束,霧氣中綠意盎然的山區全貌,半夜偷偷逃離的青紅一家乘坐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緩緩盤旋,一切顯得靜謐而詭異,然后是刺耳的三聲槍響。車窗外面,人流倒退,一切幻化成空,他們終于離開貴州逃到上海去了,可惜他們內心沒有辦法逃離那三聲槍響。
王小帥說:“我希望大家還能記得,電影是以藝術的名義誕生的。我仍然會繼續堅持在中國挖掘藝術電影生存的空間,為愛看藝術電影的觀眾提供藝術電影。” 這其實就說出了藝術電影的命運:被有限的人保持關注,票房空間永遠有限。《青紅》,是在一個不到20 歲的年輕人身上實現一個創作者對一個時代的表達,也是王小帥對自己曾經經歷的時代有一個并不簡單的呈現。
中年人的道德沖突
在歷經了青春、成長與生存之后,王小帥還是把鏡頭對準了世界性的題材,《左右》反映了中年階層在遭遇突然而來的生活巨變時左右為難的困境。
中年危機近年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熱門話題,他們雖然看上去家庭穩定,事業有成,不過來自于生活的、工作的壓力還是會讓表面上榮辱不驚的中年人們心力交瘁,在他們這樣的年紀顯然不可能再像年輕人那樣可以若無其事的從頭再來,也不像比他們更年長的人那般塵埃落定無欲無求,他們不僅要悉心呵護著家中的妻兒和老人,同時在事業上也絲毫不敢怠慢,而后輩們初生牛犢的沖勁和充沛的精力讓他們時刻都感受到一種隨時可能被取而代之的危機感—這一切他們都不能表現出來,他們至少得在表面上表現得非常鎮定才能不負別人投過來的期許的目光—但突發情況上他們又能保持中年人的鎮定么?

一對中年夫妻在離婚后各自又建立起了新的家庭,但是原本風平浪靜相安無事的生活因為兩人的孩子得了白血病而掀起了波瀾,臍血移植成了孩子獲救成功率最高的方法,而這意味著這對已經離異的前夫婦必須再生一個孩子,疏遠的情感與倫理之間的沖突像悖論一般難以調和,但是為了他們無辜的孩子的生命,他們決定沖破重重阻礙創造一個新的生命來延續一個舊的生命!《左右》中的中年人受到了更多的考驗與洗禮,那些關乎生命的、道德的、倫理的、感情的、親情的抉擇將使我們看到一個如此貼近平民百姓的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掙扎,人性的光輝將閃耀出愛的力量使我們相信無論前路多么艱難,困難終將被克服,生活也必將延續下去。
西方媒體普遍發表評論,認為《左右》讓西方觀眾走進中國生活,法新社更大贊該片是脫離了煽情窠臼的佳片。評委們對影片的評價是:“它充滿了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思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王小帥的電影像是面記憶的鏡子,我們在鏡子里看到的是與自己相似的生活軌跡與曾經面對的困頓:青春的笑臉,失望的淚水,無奈的選擇和命運的擺弄。也許小人物代表著更多的群體與底層。雖然王小帥曾經被烙上了非主流的烙印,但他卻用它個性化的影片和特殊的表現手法讓人在殘酷的現實中體驗另一種主流的命運與生活。我不知道隨遇而安與掙扎這兩個詞對每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但這卻代表著兩種生活態度,在王小帥的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態度。就像他說過的他的影片大抵是“情”之所至, “理”應如此。